正觉网

学习佛法应持的心态——妙智法师

发布时间:2024-07-19 04:04:26作者:正觉网
学习佛法应持的心态——妙智法师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物质欲望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人们逐渐对精神世界里的东西也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佛教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思考方式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当前对佛法研究的方法和态度也是五花八门、各有门路。那么作为佛教信徒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探究佛教的教理教义、走出学佛的误区呢?

一、带着恭敬的心学习佛法

想学好任何一门学问,不管是世间的还是出世间的,对授课的老师与老师所教授的课程都应该有一颗恭敬的心对待他、学习它。何况作为一门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集合了历史学、人类学、天文学、医学等方方面面知识的文化宝藏。如果没有这颗恭敬心,无论具备怎么高的智慧、掌握再好的方法和技巧,也是不会达到比较圆满和较高的境界的。

佛法这门学科的创始人和历代祖师以及眼前的老师诸位僧人来说,都是我们值得恭敬、值得学习的。佛祖释迦牟尼佛,为了让众生了解佛法,在人间说法四十九年,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经典资料;历代祖师克服艰险,从印度把佛经取回来,再到翻译、传播,蕴含着众多的心血;古往今来的出家僧人,为了佛教的兴盛,抛弃世俗欲望,来到寺院剃发出家,广利末法众生,这是多大的勇气!这些人中之杰和历尽千辛万苦取来的经卷,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恭敬吗?

二、带着无的心学习佛法

进入佛法大海,最重要的还要消除固有的思想观念。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与他成长的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解放以来,我国的文化教育,从基础的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基本都是遵循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与佛教的某些思想存在一定的距离。现在,你们既然到这里来学习佛法,我希望你们暂时把这些观念放一放,待学习佛法之后,可以再用你们的思想去比较,然后决定如何取舍。

无心就是把自己原有的思想观念空掉,用空灵的心境来学佛法,就像一个杯子,如果里面盛满水,势必无法再往里面倒,只有把杯中原有的水倒掉了,才能往里添水。学习佛法也是这样,如果不能把得失心、是非心、牵挂心以及固有的观念去掉,便学不到佛法。

三、带着信心学习佛法

佛法的体系有四大部份,就是信、解、行、证。信是对佛法的信仰,解是对经论的理解,行是依理论产生实践。

佛法的理论与实践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学佛须先有信仰。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对于高深的佛法理论,一时难以深入地理解。比如佛教所讲的三世因果,平常人只能看到现世,看不到前生也看不到来世,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只有以信仰来接受。

佛经里面讲:“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也就是说,信仰既是成道的根本,也是成就一切功德的源泉。《大智度论》曰:“信如手”。我们的生活是靠双手来创造,同样的,佛法的学习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

假如我们没有信仰,那就很难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益,就只能入宝山而空手归。所以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四、带着疑心学习佛法

佛法的学习要靠信仰,但佛教所提倡的信仰并不是一味的愚信,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们还多少要保留一点怀疑的成份,只有带着问题来学习,我们才能够学好佛法。

我们会看到很多出家师父在大殿念经或在禅堂坐香,作为一般游客,随便看看也就走过去了,不会有进一步探究的想法。可我们到这里来学习佛法,就要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思考:这些师父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抛弃红尘?为什么要抛弃物质享受?他们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正因为有了这些问题,我们才会去探讨,去学习,去实践。

又如我们学习教理,肯定会对许多问题搞不明白,这就需要向法师们请教,对佛法的认识才能提高。在学习教理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佛教的许多观念与我们以往的认识都是不同的。通常人们认为:人死如灯灭,人死了就没有,可是佛法讲三世因果,既然佛法是这样认为,那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只有勤于提问,勤于思考,我们才能学到更多。如果我们固执己见或人云亦云,那是学不到佛法的。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禅宗的修行就提倡怀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也就是说,你的怀疑有多大,你所能够悟到的程度就有多大;如果你什么都不怀疑,麻木不仁,马马虎虎就过去了,那就什么也不懂了。所以禅宗祖师叫人参话头,起疑情,其中有个问题是“父母没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禅师们就将此类话头作为修行的途径,一直参,一直参,突然间碰到一种条件的刺激,一下子就开悟了。这就说明,只有通过大疑才能大悟。

所以,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份疑心,没有疑心是不行的。疑心和信心并不矛盾的,怀疑是为了更好地坚定自己的信仰。

结 束 语

态度决定一切。期望大家运用一个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探究佛法的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脱之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