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悲玛丘准尼师:当情况变得困难时

发布时间:2024-11-07 04:04:33作者:正觉网
悲玛丘准尼师:当情况变得困难时

切莫被外境所转 —— 阿底峡修心七要
觉醒菩提心最直接了当的忠告就是:训练自己不去伤害别人——每一天都要行善助人。如果将这些忠告谨记在心,并开始将其运用在生活里,我们会发现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我们总是在无意间被某人所激恼,而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伤害。因此,当自己的意图是真诚的而情况却变得困难时,我们多多少少都需要一些帮助。我们可以善用某些基本忠告来放松自己,转化那些根深柢固的攻击或谴责模式。
以下四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出敞开心胸的耐性,而不至于落入惯性反应:
1、不要老是寻找箭靶。
2、连结心中的爱。
3、将障碍视为导师。
4、把一切的现象视为梦幻泡影。
首先要认清,如果不设定箭靶,那个靶就不会被箭射中。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我们用言语或行为报复别人的时候,就是在加强瞋恨的习性。只要做出这样的举动,毫无疑问的,自己也会成为箭靶。如此一来,我们会越来越被别人的反应所激怒。然而,每次被激怒时,我们都有机会做出截然不同的举动。我们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寻找箭靶来强化自己的习性,或是以如如不动来削弱习性。
每次我们安坐在焦躁和瞋怒之上,就是在调伏自己和增强自己的力量。快乐就是这样发展出来的。每当我们发泄或压抑它的时候,就在助长自己的攻击性:我们会愈来愈像个活脱的箭靶。如此年复一年地下去,每一件事都可能令我们光火。从真实生活个人经验的层次来看,这些忠告能让我们理解自己如何播下了痛苦的种子。
第一个方法是:记住箭靶是自己树立的,因此也只有自己才能拿掉它。要了解即使是短暂地安忍而不诉诸报复,我们都是在消解害人害已的攻击模式。
第二个方法是连结心中的爱。在愤怒的时刻,我们仍然可以和心中早已具足的良善及慈悲连结。譬如某个精神有问题的人伤害了我们,其实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她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这时我们仍然有可能和心中的爱产生连结,而替她的行为感到哀伤,因为她无法控制地伤害了自己和他人。即使感到恐惧,我们也不至于产生瞋恨或愤怒,而仍然想帮助这个伤害我们的人。
事实上,精神有问题的人比精神健全却会伤害我们的人还要正常一些。因为所谓精神健全的人应该更有潜力认清,攻击别人就是在播下困惑与不满的种子。他目前的攻击性会延伸出更强烈的攻击性。他正在制造自己的肥皂剧。

这样的人生是非常痛苦而寂寞的。伤害我们的人受到业力模式的操控,很可能继续制造永无止境的痛苦。以上就是第二种对治的方法:和心中的爱连结。请记住我们不需要进一步地激怒自己或是那个伤害我们的人。要认清,如同我们一样,世上有千百万人正在怒火中烧,不妨安坐在那股强烈的瞋恨能量之上,将其转化为谦卑及仁慈之心。
第三个方法是将障碍视为导师。如果周围缺乏直接引领我们的导师,不要害怕!因为人生自然会提供各种机会来教导我们如何安心。缺少了隔壁那位不知体恤他人的邻居,我们到何处才能找到学习安忍的机会?缺少了那个欺凌弱小的同事,我们如何能如此贴近地认识瞋怒的能量,而令它失去昔日的摧毁力。
导师永远与我们同在。我们所处的每一个当下,都有老师指导着我们,鼓励我们不再以老旧的精神官能症模式来说话或行动,同时也鼓励我们不再压抑、解离,或是播下痛苦的种子……,因此眼前这个令我们恐惧或羞辱我们的人,到底该如何对待?像往常千百次的反应一样采取反击?还是变得聪明起来,终于学会了如如不动的方法?
就在我们即将暴怒或退缩到健忘症那一刻,不妨记住下面这句说话:我们是培训中的精神勇士,正在学习如何安于焦躁和不适。我们的挑战就是要安于当下这一刻。
遵循这类的忠告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总是倾向于过度认真或僵化。我们对放松和安忍的练习也会感到紧张不安。这时第四种方法就用得上手了:如果把生气的人、生气本身以及生气的对象视为梦幻泡影,便可能产生一些帮助。不妨将人生看成一部电影,而我们只是在其中暂时演出的主角之一:与其大惊小怪,不如省思一下,眼前的情况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
不妨停下来问一问自己:“这个如此严重被触怒的『我』到底是谁?那个能够触怒我的人又是谁?让我像鱼儿上钩、像老鼠被捕一般的褒与贬,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就像一个乒乓球,总是在希望与恐惧、快乐和悲惨之间撞来撞去,然而这些情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驱使力?这一场不得了的挣扎,这个不得了的自我,以及那个不得了的某某人,都可以变得没什么大不了。”
深思一下这些外在情况,也深思一下内心的这些情况,以及这股巨大的自我感,不妨将这一切都视为一闪而逝、无任何实质性的记忆、影片或是梦幻泡影。当大梦初醒时的那一刻我们才知道,原来梦中的敌人只是幻影罢了。凭着这份了悟就能突破惊慌与恐惧。
如果发现自己正充满着攻击性,不妨忆起下面这句话:打击或是压抑都是没来由的。瞋恨或羞耻也是没来由的。至少应该开始质疑一下我们的假定。不论是睡是醒,我们有没有可能只是从一个梦境过渡到另一个梦境罢了?
以上四种转化愤怒、学习安忍方法,是十一世纪的藏传导师噶当巴(Kadampa)传递下来的。这些法教曾鼓励过昔日的初学菩萨,就今日而言,它们仍然是有帮助的。和噶当巴一样,今日的导师仍旧建议我们不要拖延。他们鼓励我们立刻采用这些忠告——就在今天,就在眼前,而不要一味说服自己:“以后有更多的时间再修炼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