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真如佛性

发布时间:2024-09-08 04:02:22作者:正觉网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真如佛性

“四威仪内不曾亏,今古初无间断时。地狱天堂无变异,春回杨柳绿如丝。”这首偈是香严智闲禅师所作的“常照”偈。“寂照”是真如之体的观照妙用,它具有空寂的特点,但这种空寂并不是绝对的空无静止,而是体现于平常日用之中。

香严寺

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从这个角度来说,“寂照”又是“常照”。所以“本来照”、“寂照”、“常照”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不应把三者截然分开。

香严寺

“四威仪内不曾亏。洲四威仪”,原指人类日常作息的四种动作,即行、住、坐、卧,后来泛指日常的起居动作。佛教要求僧众避免放逸,注意举止,故以四威仪代表修行者所应遵行的各种规范。“四威仪内不曾亏”,是说“常照”的无处不在性。

香严寺

香严禅师承认禅的空寂性,但又反对参禅者着空、住空,为空所缚,而主张悟性的光辉无处不在,人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一不是大道的体现。“今古初无间断时”,是说“常照”的无时不在,它从古至今从未断绝。“地狱天堂无变异”,是说“常照”的平等不二。

香严寺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真如佛性,不会因为地狱与天堂在名相上的不同而有丝毫的差异。“春回杨柳绿如丝”,禅的光辉不在死水枯木之中,也不在青灯铜佛之中,而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之中,在青青杨柳活泼泼的生命之中。

香严寺

这则偈颂把玄妙的禅旨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这是沩仰宗风的典型表现。正如仰山所说:“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醉茶三两碗,意在撅头边。”(《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心念滔滔,持戒犹如不持戒;兀兀如枯木,坐禅乃如不坐禅。日常生活中的衣食起居无一不是禅修的道场。

香严寺

智闲(生年不详—898)五代时期的僧人。青州(现在的属山东)人。博闻强识,辞亲出俗,慕法之心坚决。到南方,参沩山灵佑禅师,推为俊敏。一日召对,茫然无语相对,遂将诸方《语要》一时煨尽,叹曰:“画饼弗可充饥也。”

香严寺

继往邓州(现在的河南)香严寺,在慧忠国师遗迹处栖居,世人称为“香严禅师”。一日因去除草木,抛掷瓦砾,击竹有声,廓然有所证悟,遂作一偈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香严寺

沩山灵佑禅师闻偈,许可其彻悟。慧寂加以勘验,证明其会得祖师禅。自此以后,大力弘扬佛法,有偈颂200余首,随缘对机,不拘声律,名震一时。曾经一度参洞山良价,不久以后返回香严山。圆寂以后,救谧“袭灯大师”。

香严寺

灵佑(771— 853)唐代僧人。沩仰宗创始人之一。俗家姓赵。福州长溪(现在的福建霞浦南)人。15岁出家,3年后受具足戒,研习大、小乘戒律。人天台山,在途中遇寒山子,告以“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贩卿诸子”。

香严寺

到国清寺,又遇拾得禅师,申述前意。23岁到江西参百丈山怀海禅师,列为首座。唐元和末年,到潭州沩山(现在的湖南宁乡西)开法。起初居山时,寂无人烟,与猿揉为伍,以橡栗充食,后有山民见之,山民出资共建庙宇,刺史李景让上奏皇上赐号同庆寺。

香严寺

武宗灭佛之时,就用布裹住头部隐于民间。等到宣宗中兴佛法之时,湖南观察使裴休常请教佛法,想请灵佑禅师出世。灵佑禅师推辞不得笑而从之。自此以后禅风大盛,学人云集。后人称为“伪山灵佑”,所创立的宗派称为沩仰宗。

香严寺

提倡“单刀直人”的顿悟法门,以“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契玄旨,不二,即如如佛”的法语教导学人。以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见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香严寺

圆寂后谥号“大圆禅师”。丞相郑愚为撰碑铭。入室弟子有慧寂、智闲、洪诬、志勤等41人。

其言行辑为《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

香严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