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与福田并附故事两则
发布时间:2024-09-24 04:04:12作者:正觉网
《金刚经》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又言: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众生为何贫富悬殊?为何地位悬殊?为何寿命悬殊?为何健康状态悬殊?为何有的高寿而善终,有的遇横祸而夭亡?须知,人的福禄寿,皆为福报之化现。推究根源,财富从布施中来,人、我本无差别,欲广福田,须凭心地,假使有人,设欲求财富,则应将财富布施给贫苦之人;设欲长寿,则应将生命施与众生,也就是放生;设欲健康,则应为病患提供医药、饮食、衣服,使令安乐;设欲免于人世间九种横死,则应孝养父母,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
虽然财富、长寿等从布施中来,但企求人天福报而布施,非解脱之道。须知,名闻利养皆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无益于解脱六道轮回。要寻找解脱之道,就要去培植殊胜的福田。最殊胜的福田是什么呢?佛法僧三宝。供养佛法僧就是培植最殊胜的福田。供养佛,就是净化自己的心灵,礼敬自心之佛;但要礼敬自心之佛,先要礼敬外在之佛,形式与内容统一。因此塑像建庙是殊胜的福田。供养法,就是把佛法的真理传播给众生,佛法流传至今是靠经典传下来的,因此印经赠书是最殊胜的福田。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建庙若是形式,印经就是内容了。供养僧就是清净六根,僧是六根清净的象征,也是表法的,比丘,比丘尼,天人见了也要顶礼。要清净六根,先要供养世间僧。《楞严经》有言: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所以,真正的菩萨、阿罗汉,不会自称是菩萨,阿罗汉。我们皆应礼敬供养世间僧。不住于相布施,不求自身或自家利益,而将功德回向给十法界众生,回向给佛净土,正如《地藏菩萨本愿经》校量布施功德缘品中有言: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罪,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以两则摘录自《安士全书》的故事两则,与君共勉。
五里铜盆,装满金钱
据《杂宝藏经》记载,拘留孙国,有个恶生王,看见一只金猫从园堂东北,走入西南角。叫人挖掘,获得三层铜盆,中间装满了钱,延伸五里外。国王很奇怪,问尊者迦旃廷。回答说:“过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号毗婆尸佛(庄严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我们目前的劫名贤劫,有一千尊佛,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下一尊佛是弥勒佛)。这尊佛涅槃后,有比丘乞食,把钵放在路上,对人们说:”如果有人把钱财,放到这个坚固的仓库中,一切盗贼水火都不能夺走。”当时有一个穷人,听说后特别积极,正好身上有卖柴得来的三文钱,就拿出来布施了,走回家有五里路,他步步发欢喜心,到家门口要进屋时,还遥向僧人顶礼发愿。当时那个穷人就是大王您啊!”
一束葡萄,一月布施
据《法苑珠林》记载,舍卫国有一穷人家,布施一束葡萄给比丘,比丘说:“你已有一月的布施了。”穷人说:“我只布施一束葡萄罢了,怎能说布施了一个月呢?”得道比丘说:“这一束葡萄,一月前已有布施的念头,念念不断;不就是一个月吗?”
【按】布施的事情,或者会暂时间断;布施的心念,却不能暂时间断。念念相续,才能培植菩提种子。供养庵院一钵饭,使人得益最多,使得他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天天供养三宝。正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中: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入三摩地(三昧),斯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