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空法师:吃不吃肉
发布时间:2024-11-13 04:00:58作者:正觉网惠空法师
居士们在学佛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三皈五戒”。但部分居士们一开始要皈依佛门之时,却先被告知要吃素,不可杀生吃肉。这当中有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里,可以说家家户户无餐不肉,无菜不肉,有人甚至无肉就无法咽饭。因此,在皈入佛门之始要求素食,马上面临个人生活中最大享受的弃除,这是一个很重大的习惯改变举动。
不吃肉,除了面临个人生命深处享受习惯的重大改变之外,家中的人必须是三餐同桌的,因此他还必须面对家人。如果今天他是一个年轻人,面对的可能是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如果是身为人之父母者,则必须要为子女作饭,或与朋友应酬,他要如何去面对这么多人的疑难呢?当他面临信仰与亲人朋友的抉择时,内心的煎熬是多么的巨大与艰难!这样的情况并非一、二次就不再出现,而是天天必须面对好几次。在这种生命状况之下,很多学佛者就因而退怯,因为在还没有面对真理之前,他们没有办法把生命中最大的享受给予割舍,受不起生命中最大的安乐的消失──一种亲人朋友的认同感,因此他们对佛门有了畏惧,虽然他可能深信佛法的真实,却宁可选择停留在佛门外向里面看,而不愿意跨进佛门,因为他不愿意割舍掉亲朋的认同,深怕自己无法与亲朋好友结合在一起。当然也有一部份的人选择了真理,割舍掉自己口腹之欲,承担了亲朋好友异样的眼光,而跨入佛门坚定地走下去,可是这毕竟是经过了很多的奋斗,辛苦走来的小部分成功者而已。但是在过程,有多少是失败的呢?这是不易估算的。
今天我们要思考的是,“不食肉戒”其实并非初接触佛门之人所必须马上受持的戒律,不但授五戒的优婆塞(夷)不须立即接受这样的戒法,连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在佛陀的戒律里也不是绝对不允许吃肉的。“不食肉戒”其实是从梁武帝之后,中国大乘佛教所发展的一种特色。而从梁武帝乃至隋、宋、明、清的中国佛教极盛乃至普及,主要是在皇帝及大臣等皆信奉佛教的背景下,加上老百姓亦无每餐皆肉,故不食肉戒之推行自有其顺水推舟之善缘的社会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属于南传佛教的如缅甸、泰国的比丘,及西藏的比丘都可以吃肉的。所以对于“不食肉戒”,个人认为在进入廿一世纪弘扬佛法之时,必须要审视这个时代之社会结构,而对这一条戒律加以层次之划分。
在中国大乘佛教里,出家人本身固然是必须要坚持“不食肉戒”,而且绝对不可动摇,因为在授三坛大戒比丘(尼)里,就有这一条戒律,而且这是中国大乘佛教根本精神的象征。可是,个人认为在学佛居士当中,我们可以有层次的开导持“不食肉戒”,而非规劝所有居士都不可吃肉,也就是当他们受持三皈五戒之后,仍然可以食肉。当然,个人必须先声明,并非鼓励信众食肉,而是有层次性的教导居士们在不同时代环境中,可选择自己能够持“不食肉戒”的实践时间。因此,“不食肉戒”非是居士们一开始学佛的第一站,而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熏习,愿意接受较高层次的戒法,如授五戒、菩萨戒之时,可以选择不食肉,而非在未皈依之前就不得食肉。
所以,我们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即(1)接触佛教之始。(2)愿意皈依之时。(3)授五戒。(4)授菩萨戒。个人认为居士们可以选择在第三个层次时,甚至第四个层次授菩萨戒时实践“不食肉戒”,为什么呢?因为就居士的立场而言,学佛是长久性的,甚至多生多劫,重点不在于他们不杀生、不吃肉,而是在于他们是否具有正信、正见。因为“不食肉戒”可能迫使居士们在未具正信、正见之前即因而退怯,进而失掉了学佛的善根因缘。所以若依于建立正信、正见的居士立场,让他们先接受佛法的思想,待学佛一段时间,接受了佛法的正信及正见之后,能够坦然面对佛法、生命的真象时,选择食不食肉,对一个已经成为正信三宝弟子的居士们而言,已经不是问题了,更长远的志量是种下了多生多劫的正闻熏种。因此,我们在弘扬佛法时,应该要先避开“不食肉”的这一层障碍,要以“正信、正见”,而非以“不食肉戒”来引导学佛居士。这是笔者对“不食肉戒”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