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道场金五台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4-03-04 04:01:23作者:正觉网清高宗乾隆皇帝自称为“长春居士”,不仅和清太宗、世祖、圣祖、世宗一样,也被藏传佛教尊称为“文殊师利大皇帝”,而且还被三世章嘉活佛等多位藏传佛教大德称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显通寺乾隆皇帝在故宫设立文殊堂
乾隆三十三年(1768),乾隆令内务府于故宫雨花阁的西北角新建一座两层三间卷棚歇山顶的梵宗楼,是一座文殊菩萨的专属道场。此楼一共分为两层,每层的供奉物品极为丰富。第一层供奉的铜胎文殊菩萨像呈游戏坐姿,像高1.1米,左肩上置《般若经》,右肩上为智慧剑
。显通寺这是十分常见的文殊菩萨像的造型,在藏传佛教是自性轮身文殊菩萨的本相,教化对象是温顺善良者。第二层威德怖畏金刚的像并不多见,设置这个呈现愤怒像的文殊化身目的是惩治那些屡教不改、顽固不化、悖逆妄为的众生。
显通寺威德怖畏金刚为藏传佛教中赫赫有名的大威德金刚,是密教五大或八大明王之一,为藏传佛教中最威猛、最具神力的尊神,同时还是藏传佛教无上瑜伽宝生部的本尊。
显通寺乾隆命宫中制造的《文殊菩萨转轮君王像》唐卡,曾经挂供在藏传佛教的扎什伦布寺、普乐寺、普宁寺、雍和宫、中正殿等著名寺院。
显通寺此图的中心为文殊菩萨,左肩上置《般若经》,右肩上为智慧剑,身披袭装,头戴班智达帽,结痂跌坐于莲花双狮座上,两侧为黄身地藏菩萨和绿身普贤菩萨。像的上部绘有释迎、宗喀巴、密迹金刚等金刚上师。
显通寺乾隆皇帝通过制作唐卡、设堂供奉等方式,振兴了藏传佛教的格鲁派,达到了稳定边疆的目标。在保证了边疆地区社会的稳定,也把文殊菩萨信仰推向到了新的高度。
显通寺金五台形成规模
清代诸帝多次躬身巡礼五台文殊菩萨胜迹。康熙前后五次巡幸五台山,为五台山作诗十六首,制碑十通,并在康熙二十二年,将五台山十座寺庙改为黄庙。雍正为五台山吟诗十六首,此时五台山黄教已颇具规模,大的黄教寺庙有二十六座,黄衣僧众千余人。
显通寺乾隆六度朝拜五台山,为五台山撰诗87首,制匾29章,并制碑赏物,修葺佛寺,兴建行宫,举行法会,并特敕制《灵鹭峰文殊寺瞻礼偶效禅语》碑立于五台山,推动了五台山佛教的日益兴盛。
史料记载乾隆第一次朝拜五台山,赐银五百余两、瓢珠108盘、哈达220块。第二次朝拜,供显通寺等香火灯银190两。第五次朝拜时,他又救赐章嘉胡图克图1万银两,分赏于五台各寺庙,以为熬茶念经之用。
显通寺五台山地区的藏传佛教在清代康、雍、乾、嘉时期,其发展壮大达到了顶峰。《五台新志》记载清世宗时候,五台山已有规模宏大的黄庙二十六所,黄衣僧人一千余人。
显通寺在菩萨顶前后山门,设置官永镇,把总一名,马兵十名,步兵三十名,守护香火供器。五台山寺院的管理也分为两大系统,一是西藏的扎萨克管理的寺院有二十一所,驻于菩萨顶;二是章嘉活佛管理的镇海寺和“佛爷五处”。
显通寺清代五台山黄教规模宏大、佛教领袖地位崇高,加上诸位皇帝多次西巡朝拜。对深信黄教的蒙藏两族,特别是塞外蒙古族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显通寺既促进了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五台山自清代之后不仅是闻名与世的文殊菩萨道场,还成为内地唯一的汉藏共存、青黄并济的佛教圣地。
供灯传播佛法,广结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