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六即佛

六即佛——天台圆教所立的六种行位

六即佛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这六即,表明了从凡夫到成佛的一切位次。

佛学中包含的内容很多,六即佛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六即佛也有一定深意和智慧,但有的师兄对六即佛并不清楚,所以想知道何为六即佛?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回答吧!

何为六即佛

六即佛天台的一个概念。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这是从凡夫到圣众的六个阶段。它有一个过程,从名字即佛开始,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最后到达究竟即佛这样的一个修行过程,这样,你就不会去增上慢,就要修行。

在佛的正法时期,靠持戒能得解脱;在佛的像法时期,靠修定能得解脱。那么到了现在的末法时期,我们靠什么法门才能得到解脱呢?这是我们必须要仔细考量的一件大事。

佛应众生的根机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佛法本身是没有高下优劣的差异,只要能帮助众生解脱轮回,这个方法应机,就是最好的。

信愿称名,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因为阿弥陀佛把他的福德凝聚在名号里面。当我们信愿持名时,就把阿弥陀佛的功德接纳过来了,阿弥陀佛所修行的功德全体在我们身上展示。所以真正念佛行人,观音、势至为其胜友,是朋友、同修的关系,是弥陀圣号把我们拉平的。

何为六即佛

诸佛如来在这个地球示现八相成道,其唯一的本怀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出离三界轮回之苦,圆证本具的涅槃——菩提的佛性。

从《阿弥陀经》里我们得到了一种重要的消息:十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赞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同时也赞叹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赞叹释迦牟尼佛是因为:第一,能够在五浊恶世成佛;第二,能够在五浊恶世为这个世界的众生说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

五浊恶世非念佛法门必不能度这个主题是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提出的一个重要判言。

持戒,给予我们的重大的启迪。对治我们的烦恼,作为我们把这五戒持住,福报就有了。

何为六即佛

以上就是何为六即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关于六即佛的内容师兄可以多去看看,这样对六即佛的了解会更深,而且也能从中领悟到更多内容。

...查看更多

在学习佛学的过程中,师兄要对六即佛有个了解。六即佛不但道理深,含义也是很深的,而且还包含了六种内容,为此,师兄对它要有详细了解 ,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内容。那接下来看看六即佛的介绍吧!

六即佛的介绍

一、理即佛。理即理体,此体生佛同具,约佛边说,即佛所证之法身,约生边说,即是众生介尔一念之心体,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即三恶道众生,亦皆具此理体。含生具此,诸佛证此,生佛虽殊,理无二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此则惟论性德,不论修德也。普润大师理即颂云:“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动静理全是”者,吾人日用之间,一动一静,全体即是佛性理体也。“行藏事尽非”者,行藏,指行为,由于不达万法唯心,随拈一法,体即法界之理,故凡所作为,皆不合此理体也。“冥冥随物去”者,冥冥,迷暗不觉貌。物指六尘境界。也就是说佛性理体,迷不觉故,随逐于六尘境界,故云冥冥随物去也。“杳杳不知归”者,谓无有觉照之功,迷不知归也。

二、名字即佛。佛性之理,天然性德。迷而不知,今行人从善知识处听闻,或者自阅经教,始悟佛性之理,不生不灭,当体即是,并依之而开圆解,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介尔心起,体即法界。一念如此,余念亦然。此即名字即佛也,乃修德之始。但明理有深浅之别,浅则但知名字,深则见与佛等,蕅益大师所证,即是此位,所谓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是也。此位历时甚长,圆教五品外凡位之前,并属此位所摄。以仅知名字,未能断惑(见思二惑)故称名字即佛。普润大师名字即佛颂云:“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反恨自蹉跎。”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者,无生即不生,不死即不灭。由于听闻经教或善知识开示,方知自性天真佛不生不灭,亘古常存之理。“今知当体是”者,方知佛性遍一切处,当体即是。全惑业苦,即秘密藏。惑即般若,业即解脱,苦即法身。犹如全水成波,全波即水也。“反恨自蹉跎”者,蹉跎谓虚度光阴。行人反悔过去之行藏,事事尽非,枉自在六道中轮回流转也。

六即佛的介绍

三、观行即佛。上来名字位中既开圆解,知有佛性理体而起观照之功。依圆境起圆观,境智相应,观心不息。智者大师说,“常运念,无不念时,念念皆觉。”因此得以圆伏五住烦恼,此即观行即佛位,亦即圆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随喜;二、读诵;三、讲说;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以此五法自行,称五品弟子位。以此五法化他。称五品法师位。以尚处于未见真理,身是有漏,故云外凡位也。普润大师观行即佛颂云:“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念念照常理”者,不生不灭名常。此谓行人念念观照此不生不灭之法身理体也。“心心息幻尘”者,幻尘,指五住地惑,乃真体上所幻现,故曰幻尘,由于行人观照法身理体,念念皆觉,五住地惑伏而不起,故云心心息幻尘也。“遍观诸法性”者,行人遍观一切诸法,缘起性空,当体即是实相也。“无假亦无真”者,无假即空,无真即有,以中道实相不落二边。故云“无假亦无真也。”

四、相似即佛。此指行人从观行位后,功夫进一步得力,见思惑断除,依稀见到法身理体。由于无明未破,虽见而不真切,仅相似而已。故云相似即佛也。此乃圆教十信之位,又称六根清净位。断惑之历程如此:初信断见惑。二信至七信断思惑,利根二信即断。钝根三至七信不定,但至七信必定能断也。八至十信,则任运断界内尘沙惑。(界内尘沙惑,指对三界内如尘如沙之法门不能偏知,无法对界内之机观机施教,障于化导,故名为界内尘沙惑)。普润大师相似即佛颂云:“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者,四住即见思两惑。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境,行人观照功深,四住先断。人我执虽空,但法我执未空,故云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也。“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者,比喻无明尚在,法执未空,如目睛生翳(白内障),空中见华也。

六即佛的介绍

五、分证即佛。行人从相似位进一步加工用行,至此破一品无明,证入圆教初住之位。初住位即能分身百界作佛。化度众生。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说,“以佛身得度者,即八相成道。应以九法界身得度者,如普门示观。”从此发无功用道之真修,进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破二至四十一品无明,皆属此位所摄。此即分证即佛也。”普润大师分证即佛颂云:“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豁尔心开悟”者,谓行人以中道观智豁破一品无明,初见法身也。“湛然一切通”者,法执始空,六尘境界不能为碍也。“穷源犹未尽”者,指行人虽从此进修,破除四十一品无明,但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犹未能彻法源底也。“尚见月朦胧”者,此引喻以明。谓如一轮皓月,为薄云所障,犹朦朦胧胧,见不真切也。

六、究竟即佛。此乃圆教妙觉极果之位。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尽,至此四十二品全断,位居究竟极果,彻证三德秘藏,故名究竟即佛也。普润大师究竟即佛颂云:“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从来真是妄”者,从来,指从理即至分证五位之历程。相似以前,真理未见,则不须论,即至分证之位,亦未能究尽诸法实相。故《法华》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真是妄,指心体不变随缘,全真成妄,全三德之真,成三障之妄,如水成冰。故云“从来真是妄”也。“今日妄皆真”者,今日,指今日之究竟位。妄皆真,法性理体,返妄归真,全妄即真。全三惑之妄,成三德之真,如冰成水。故云“今日妄皆真”也。“但复本时性”者,只不过恢复其固有佛性理体而已。“更无一法新”者,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如睡人梦醒,此醒时人,即梦时人,并非换个新人也。又:如冰成水,此水乃昔时之冰,原非新物,故云“更无一法新”也。

...查看更多

佛教有许多故事,师兄在了解佛教故事时需认真,这样才可知道其中的深意。所以师兄在了解六即佛的故事时,也可以多方面进行,同时师兄也也要对六即佛建立的故事有个认识,这样对六即佛的认识会更深。那接下来看看六即佛建立的故事吧!

六即佛建立的故事

“六即佛”是天台智者(智顗 )大师(538-597)所创立。智者大师立此六即佛义。是根据包含在佛经里面的义理,加以提炼衍绎轨范而成。如《天台四教仪集注》说:“六即位者,义蕴佛经,名出智者。如贫女宝藏、力士额珠等,在诸文所明;或显法门高深,或明修观位次。”这里所说的“贫女宝藏”和“力士额珠”,是《大般涅盘经》卷七《如来性品》中所说的两个譬喻故事。经文云:

如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语贫女人:“我今雇汝,汝可为我耘除草秽。”女人答言:“我不能也。汝若能示我子金藏,然后乃当速为汝作。”是人复言:“我知方便,能示汝子。”女人答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况汝能知?!”是人复言:“我今审能。”(审:确实、真正——印注)女人答言:“我亦欲见,并可示我。”是人即于其家掘出金藏。女人见已,心生欢喜,起奇特想,宗仰是人。

善男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一切众生不能得见,如彼宝藏,贫人不知。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众生所有佛性,为诸烦恼之所覆蔽,如彼贫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见。如来今日普示众生诸觉宝藏,所谓佛性。而诸众生见是事已,心生欢喜,归仰如来。

善方便者,即是如来。贫女人者,即是一切无量众生。真金藏者,即佛性也。

这个譬喻叙述了贫女人由不知至知乃至获得宝藏的过程。用这个过程来譬喻由凡夫不明本具佛性到明白佛性乃至成佛这一过程,我佛善巧说法,故事情节,既生动逼真,又使人易于明了。智者大师正是由此获得启示,根据这个譬喻,把从凡夫到成佛的过程,进行总结规范成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六个阶段,谓之六即佛。

六即佛建立的故事

“力士额珠”喻,也出自本经本品。大意谓:王家有大力士,眉间有金刚珠,他与另一力士角力相扑,以头触之,额珠没于肤中。自己也不知道珠子哪里去了,额上创处有疮,有一良医为之医治。医言珠在肤内,力士不信,医取镜照之,明了显现(由此可知,如同现在的X光,古已有之),力士见已,心怀惊怪,生奇特想。这同前一譬喻相类:力士喻众生,良医喻佛,珠喻佛性。如经文云:

善男子!如来如是说诸众生皆有佛性,喻如良医示彼力士金刚宝珠。是诸众生为诸无量亿烦恼等之所覆蔽,不识佛性。若尽烦恼,尔时乃得证知了了,如彼力士于明镜中见其宝珠。

善男子!如来秘藏如是不可思议。

智者大师正是根据这样的譬喻以及余经所蕴义理,建立“六即佛”义:

一、有藏(亡珠)——理即佛

二、人指(示珠)——名字即佛

三、耘掘(镜显)——观行即佛

四、得近(见知)——相似即佛

五、藏开(证知)——分证(真)即佛

六、取用(了了)——究竟即佛

如是六即佛义,乃是由凡夫成就佛道的普遍性的轨道。

六即佛建立的故事

以上就是六即佛建立的故事,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了解六即佛时可以多去看看关于它的内容,这样对六即佛会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查看更多

六即佛有什么含义

六即佛所讲的是六种行位,这六种行位是不同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师兄在了解六即佛时需用心,...
https://wap.lqjds.com/143/ljf/53894.html

六即佛之分证即的详解

六即佛所讲内容是关于六个方面的,而分证即就是其中之一。分证即其实并不好理解,师兄若想知道...
https://wap.lqjds.com/143/ljf/53895.html

六即佛之观行即的详解

六即佛是天台圆教所立的六种行位,每种行位都有不同含义。为此,师兄在了解六即佛中的观行即时...
https://wap.lqjds.com/143/ljf/53896.html

六即佛之究竟即的详解

六即佛在佛教是有一定影响性的,师兄在了解六即佛时要对它的六种行位都有一定详解,这样才能知...
https://wap.lqjds.com/143/ljf/53897.html

六即佛之理即的详解

学习佛学的师兄对六即佛有一定了解,它表明的就是从凡夫到成佛的一切位次,而这是有六个阶段的...
https://wap.lqjds.com/143/ljf/53898.html

六即佛之相似即的详解

佛门中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六即佛就是其中之一。六即佛代表性的是六种行位,而这六种行位...
https://wap.lqjds.com/143/ljf/53899.html

什么是六即佛

学佛不但要学习佛法,也要对六即佛有个了解。六即佛在佛门中占有重要地位,所含内容也很深,师...
https://wap.lqjds.com/143/ljf/53900.html

结语

六即佛即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分证即)、究竟即。此六即又称理即佛、名字即佛,乃至究竟即佛;或理佛、名字佛,乃至究竟佛。故六即又作六即佛,或六是、六绝、六如。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最新视频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