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念住

四念处——集中正念于自然现象

四念处只是一种本质—既是集中正念于自然现象。正念有所区别,只是因为正念所观察的所缘分别为四:既是身(kaya)、受(vedana)、心(citta)与法(dhamma)。后者即包括了这些要素,如:五盖、五蕴、六根、六尘(所产生的活动)、七觉支及四圣谛。让正念生起的另一个近因是四念处。更确切地说:正念本身已是正念的因。实际上,正念的培育是连续不断的正念之推动,一刹那的正念引生下一个正念之效果。

四念处只是一种本质—既是集中正念于自然现象。正念有所区别,只是因为正念所观察的所缘分别为四:既是身(kaya)、受(vedana)、心(citta)与法(dhamma)。后者即包括了这些要素,如:五盖、五蕴、六根、六尘(所产生的活动)、七觉支及四圣谛。

四念住是什么

念(sati)这个字词源自其原意“明记”(samsarati),但作为一个心所而言,正念就是意味着“当下的觉知,专注于当下,警觉与觉醒,并非依着过去的记忆力。处(patthana)即意味着严密、稳固坚定地建立、用功与设立。把这两个字词缀合起来的话,整个缀字的意义即是:对于所观察的目标建立起严密、稳固不动摇的觉知。这种觉知也可称为稳固建立起的正念(suppatitthita sati)。

四念住是什么

让正念生起的另一个近因是四念处(kayadi satipatthana padatthana)。更确切地说:正念本身已是正念的因。实际上,正念的培育是连续不断的正念之推动,一刹那的正念引生下一个正念之效果。这可以用受教育过程作相比,假定一位勤奋好学的学生能完成他的作业。在小学所学习的课程是在中学求学的因。小学教育是上中学教育的因,继而转向至高中教育及大学教育。简言之:正念能引生至更深刻与更强烈的正念。

四念住是什么

从上座部佛教的观点,四念住被认为是上座部佛教修行的核心,阿含经曰:「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住。」「如是四念处修习多修习,于此法、律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在上座部佛教圣典中,提到四念住,就是指修行;提到修行,就是指修习四念住。四念住和修行可视为同义词。四念住最完整的阐释,参见《大念住经》。

...查看更多

念(sati)这个字词源自其原意“明记”(samsarati),但作为一个心所而言,正念就是意味着“当下的觉知,专注于当下,警觉与觉醒,并非依着过去的记忆力。处(patthana)即意味着严密、稳固坚定地建立、用功与设立。把这两个字词缀合起来的话,整个缀字的意义即是:对于所观察的目标建立起严密、稳固不动摇的觉知。这种觉知也可称为稳固建立起的正念(suppatitthita sati)。

四念住简介

正念:Sati(巴利文单子),英译为mindfulness一般上已经接受为其翻译。然而,这并非完整的翻译。“观察的力量”(observing power)是较恰当的翻译。这个字的整个意义,将籍着几个不同方面的审察,例如:特相、作用、现起、近因及正念只特徵而得到充分地翻译。正念有不动摇的特相(apilapana lakkhana),即是不会漂浮离开所缘。古代论师就作了一个譬喻:把一粒干枯,中空的南瓜丢进水里,软木或南瓜将会漂浮在水面上。同样地,觉知及观察的心不该只掠过目标的表面。心反而应该沉入或投入所观察的目标,就如把一颗石头丢进水里,石头将会沉入水底。

四念住简介

正念的主要现起是面对目标,即是心直接地面对目标、且是面对面地看着观察的目标(visayabhimukha bhava paccupatthana)。正念的现起是把心置于面对的状态(bhava)、面对面(abhimukha)地对着目标或目标的立足处(visaya)。常言道,人的面貌是个性的标志。因此,如果你想要“判断”一个人,你需要面对面地看着那个人,并且细心地观察他的脸部。那么,你的判断才会正确。相反地,如果你站在某个角度,后面或远离那个人,那么,你将无法区别出他的脸部特征。同样地,当你观察腹部的上升动作时,如果你的心真正地在面对面地观察上升的动作,你将会发现上升的动作带有不同的感觉,如:紧绷、压迫、热、冷或移动。

四念住简介

正念的作用是无困惑相或无混乱相(assammosa rasa)。这意味着觉知与观察的心不该错过所观察的任何目标,或者是失去还是忘掉目标,或者离开所观察的目标。明确地说明此观点的话,正念的作用即是一直使目标保持在观察中。就如一名足球员,他的视线不会离开足球;一名羽球员,他的视线不会离开羽球和一名拳击手的视线不会离开敌人的动作。因此,禅修者的正念也不能离开观察的目标。

...查看更多

禅修者必须坐下(盘腿)。双盘或单盘姿势并非必要。如果能这样,那倒是个能带来较高警觉的姿势;否则任何的盘腿姿势,能舒适地坐上长久些就够好了。上身部分应该竖直;觉知要安住在嘴巴周围,鼻腔的入口处: 将你的觉知建立在此。某些传承将这翻成「在前面」,好似想象把觉知摆在人的面前,但这样就闹双包了。事实上,你必须在嘴巴周围,上嘴唇之上觉知息入和息出,这就是身念住。

四念住:身念住

当禅修者精勤地修行,没有片刻忘失彻知无常,这样的智者完全了知所有的感受。于完全了知之后,他摆脱了所有的不净染污。在他的身体毁灭时,这样的人,已安住于正法,已完全了知感受,超越攀缘的世界而达到殊胜的境界。阿罗汉,已了知了从最粗重到最微细的整个感受的范畴,死后不再回到这个生起又灭去的领域。因此,在佛陀的教导中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了解它,就可能会走偏了方向。有时文字的翻译造成一些麻烦。我们不谴责其它的派别,但我们应该了解自己在做什么。有时彻知无常误译成「清楚的理解」。理解什么? 它粗枝大叶的意思是: 有人在走路时,理解一只脚的抬起、移动、踩下,然后是另一只脚,诸如此类的。事实上佛陀是要你感觉感受的生、住、灭。如果缺少了知感受,整个教导就被污染了。

四念住:身念住

因此时时彻知无常必须在每个场合延绵不断。甚至睡觉时也不缺它。当学员开始修习时,他们被告知在深睡时无法做得到,只要在醒时保持觉知就好,但在高阶的禅修中,完全没有正常的睡眠。虽然也有充分的休息,但内在却时时彻知无常,觉知着感受的生起和灭去,无常。在课程中,有时会有学员开始经历这种体验,来报告说他们睡得很少或没睡,但仍觉得精神饱满。他们有时彻知无常。在每一节中一再重复某些字句,就表明这个的重要性。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适用于观身,观感受,观心和观诸法,都要现前。同样地,在经中处处适用的生起,灭去,和同时生起灭去的现象,也都要与和感受并行。 例如,在缅甸高原上有很多大塔,有四个阶梯分由东、西、南和北通往。同样地,你可以从身心受法。开始,但当你进入回廊时,它们都交融在感受里,而到达一样的涅盘圣殿。你从任何一个阶梯开始爬,都涉及感受和时时彻知无常:如果你有时时彻知无常,你就一步一步地前进迈向最终的目标。

四念住:身念住

好好利用时间。你得自已努力,没人能替你用功。理论知识会给你适当的指引和启发,但利益却来自你自己的努力。你在实践和洞见上的修习,是要去穿破无明的帐幕,并到达身心和心所的究竟实相,而体验涅盘。要善用这次的机会和这里的设备。为你自身的好处及利益,要好好利用这个美妙的正法,来解脱生命中的痛苦及束缚。愿你们都享有真正的安详,和谐与快乐。

...查看更多

四念住:受念住

感受观察感受,这不牵扯想象。并非禅修者从外面来检视他/她的感觉。没人站在外头。你一定要有...
https://wap.lqjds.com/143/snz/50277.html

四念住:法念住

就是诸法观察诸法。就如同身念住如无受念住的话就不完整一样,心念住如无法念住就不完整。要感...
https://wap.lqjds.com/143/snz/50278.html

四念住:正念的作用

正念:Sati(巴利文单子),英译为mindfulness一般上已经接受为其翻译。然而,这并非完整的翻译。“观...
https://wap.lqjds.com/143/snz/50279.html

四念住:念处的意义

四念处只是一种本质—既是集中正念于自然现象。正念有所区别,只是因为正念所观察的所缘分别为...
https://wap.lqjds.com/143/snz/50280.html

四念住的出处

四念处只是一种本质—既是集中正念于自然现象。正念有所区别,只是因为正念所观察的所缘分别为...
https://wap.lqjds.com/143/snz/50281.html

四念住的阐释

佛陀临涅槃时,叮嘱弟子们以四念住为住。这观身念住、观受念住、观心念住、观法念住的四念住,...
https://wap.lqjds.com/143/snz/50282.html

四念住:四念处修习方法

四念处,梵文catuh-smrty-upasthana, 巴利文cattarosatipatthana,汉译《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
https://wap.lqjds.com/143/snz/50283.html

结语

四念处为佛教重要的修行解脱方法,修行此道,能够达到清净有情,并超越愁、悲,消除苦和忧,并能得道验证涅槃。佛法里四念住的观察对象是身体、心和念头,也是身体、情绪情感和思维感受。譬如,你有了一个关键的生命事件,你想读懂这个生命隐喻,那么你可以根据下面的五个要点,对照着做。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最新视频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