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法师:《善生经》导读
发布时间:2024-11-12 04:04:14作者:正觉网明海法师
各位营员,大家早上好!
刚才过来的时候,我看见一些营员在后面三三两两地走着,显得有些疲惫。我们的夏令营已是第七天了,在如此陌生的一个环境里,每天都要早起而且参加密集的活动,毫无疑问 , 这对所有人都是一个考验,坚持下来确实不太容易。
佛教里有句话叫“精进心易发,长远心难得”。精进心是什么呢?比如说发心要拜佛,今天一口气就拜了一千拜;要诵经,可能热泪盈眶地反复诵上许多遍;我要成佛、我要出家,这些都是精进心,这个容易发。长远心就不一样了,那是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久地保持热情。就拿我们这次盛大的聚会来说,当曲终人散之后,当你一个人在学佛的路上默默前行的时候,既没有人来赞叹你,也没有人来表扬你。不仅如此,甚至还可能有人误解你、诽谤你。这时候,你还能不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信念呢?
前不久,我看了一本正在流行的管理学书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是位美国人。这本书很好,书中谈到在事业上,人格上和生活中有成就的人的七个习惯,其中一个习惯就是“慎终如始”。什么是“慎终如始”呢?就是说要像对待开始一样谨慎地对待结尾,始终如一。我希望我们的营员在夏令营的七天中也能“慎终如始”,发长远心。
今天上午我想给诸位简略地介绍一下《善生经》。第一个想谈的问题是,在佛陀宣讲的浩如烟海的经典中,《善生经》所处的位置。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的祖师们比较侧重于弘扬有自利利他精神的大乘佛法,但是另一个方面,也没有排斥或者抛弃其它的法门,比如说有关自利解脱或做人做事这方面的内容。历史上,祖师们依照佛经的精神,对佛陀在不同时候针对不同根器的人所讲的法做了理论上的判摄,这就叫做判教。它的目的是按照佛法自身的逻辑,对不同法门的教、理、行、果做一个整理。之所以能对佛法做这样的判摄整理,主要是依据一部佛经原典《大乘妙法莲花经》。在这部经里,释迦牟尼佛说自己讲的所有法都是引导众生成佛的,最终皆能汇归于一乘佛法。这些法中既有急于趋入涅槃的声闻、缘觉乘教法,也有修六度四摄万行、自度度他的菩萨乘教法。
在近代,太虚大师根据释迦牟尼佛原典的精神和中国古代祖师的判教,又将所有的教法判为五乘法。乘的本意是车,在古文里念盛。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五辆车。五乘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具体来说,人乘法讲的是应该如何做人;天乘法是讲怎样修行才能上升到天界,成为天众;声闻法,藉由领悟苦、集、灭、道四圣谛从而证入涅槃解脱;缘觉法,通过观察生命流转的十二因缘来觉悟真理;菩萨乘,则是讲怎样以自度度他的精神修习六度四摄,积累福慧资粮直至圆满佛果,所以菩萨乘又称为佛乘。《善生经》在这五乘法里属于前面两类——人天乘法。太虚大师说,我们要成佛,人天乘是基础。如果没有人乘和天乘修行的资粮,直接修习解脱道和菩萨道可能会走偏,所谓“欲速则不达”。
事实上,佛教在中国弘传的两千多年中,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人天乘法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是因为当佛教传来时,我国已经有了很成熟的哲学及社会教化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对应于人天乘的教法就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它主张仁、义、礼、智、信,就是为了教导我们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格。所以在古代,人天乘的教法是比较完整、比较普及的。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勿庸说现在的年轻人,即使是上一代人,对儒家、道家思想也已感到很陌生。在当今的时代里,儒家关于人天乘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可以说是不复存在了。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为什么贪官这么多?假冒伪劣产品这么多呢?就是因为基本的人格培养在国民教育和社会的主流思潮中缺位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部经的整体结构。所有的佛经皆可分成三个部分,这是东晋时代的道安法师提出的,第一是序,第二是正宗,第三是流通,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序是头,正宗是躯干,流通是腿脚。序一般是介绍释迦牟尼佛讲经的因缘,就是说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向什么人以及因为何事讲了这样一部经。
《善生经》的缘起是有一天早上,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看到一个长者子沐浴之后向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礼拜。长者是指那些很富有,在地方上颇具影响的人。这位长者的儿子叫善生。释迦牟尼佛就问善生在做什么?善生恭恭敬敬地答道,他的父亲去世时叮嘱他要每天礼拜六方,如此就能够得到幸福。佛陀说这六方确实应该礼拜,而我的教法中也有六方,但我的六方跟你所礼拜的六方不太一样。于是善生就问世尊,在你的法中如何礼拜六方呢?佛陀就讲了下面的教法。
从这部经的缘起中,我们能得到两点启发。第一点,释迦牟尼佛在教化众生的时候,用现在的话说,具有民主和平等的风格。 他不是说我是一个先知先觉,我代表真理,我现在告诉你们,不是这种口气。在佛经里面我们经常遇到一个词叫“於汝意云何”,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话的时候都是商量着说的。你觉得怎么样 ? 你看是不是这样?那个年轻人——善生童子,他为了得到人生的幸福,向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礼拜,佛陀并没有上来就否定他说,你这个是迷信,你这很糊涂的行为。
佛陀的教育方法是因势利导的,非常善巧,非常民主。佛 经里这样的情况特别多,比如说,有人问释迦牟尼佛“我们都有父母妻子儿女,你出家一个人,父母也不要了,妻子儿女也不要了,这算什么呢?”一般人听到这样的质问可能会受不了,但佛陀却非常优雅和从容,他回答道,“智慧是我的母亲,善巧方便是我的父亲,法喜是我的妻子,慈悲心是我的女儿,诚实是我的儿子。”佛陀讲法的方式大都是这样,因势利导。
第二个启发是佛陀要引导善生童子从盲目地礼拜祈求六方,转为去过一种自己创造幸福和命运的生活。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古印度的宗教和哲学已非常发达,各种教派应有尽有。有的宗教认为,人是由梵天创造的,所以有苦乐贵贱和社会等级之分,乃是因为梵天创造我们的时候,用了身体不同部位的缘故。为什么婆罗门的种姓高贵呢?因为婆罗门是从梵天的头部出生的。其他的种姓,如首陀罗和旃陀罗,为何低贱呢?因为他们是从梵天的脚下出生的。那么也有些哲学研究怎样获得人生的幸福,比如享乐主义,鼓励人无节制地放纵感官的享受;也有些哲学研究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比如顺生主义,认为应随顺人生的种种缘,因为人生中任何一种需求和现象都是合理的,出现什么就应接受什么,只要跟着它走就可以了;还有常见,认为人死后有不变的灵魂,因此高贵的灵魂永远高贵,低贱的灵魂永远低贱;相反地呢,是断见,主张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还有宗教以为现世受苦就能得到幸福,受苦的方式也很多,有的整天烤火,热得要死;有的学牛吃草,叫持牛戒;还有的学狗,叫持狗戒,这就很复杂了,因为狗有时候吃的… …(众营员笑)
因此在古印度,探讨获得人身幸福和快乐之道的方式很多也很奇怪。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在物质文明不太发达的时候,我们人类的祖先对探索自身的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等问题特别地感兴趣,特别地积极。
在这些哲学和宗教思想以及种种修行方法盛行的时代,释迦牟尼佛真像是一位革命家,又像黑暗中升起的太阳,以他智慧的光芒照彻了一切迷信、迷惘和荒谬的修行方法。 佛陀告诉我们,人的命运不在梵天的掌握之中,不在其他的神祈手里,也 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更不是死后就断灭了 。人的命运是由自已创造的,由自身的行为、思想、语言的方式,不断地重新塑造着自我。它就象一条河流,涓涓不断地向前流淌着,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那么既然人是自身命运的主宰,我们就要发掘和认识本有的佛性,开发本具的智慧,如此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 佛陀的思想在当时的印度犹如晴空霹雳一般,对其他的思想流派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从《善生经》里面可以看出,那时候人们追求幸福和快乐的心愿是非常真诚的,你看那个年轻人,每天早上洗完澡后就在外面礼拜东西南北上下六方,这很辛苦啊。但是佛陀并没有嘲笑他、奚落他乃至排斥他,而是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明白:命运的幸福和快乐就在于当下,在于怎么样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怎么样承担生活中的各种责任和义务。
古代的人讲经要先讲经题,本经经题是因人立名,人就是善生。佛法都是缘起法,怎么偏偏碰到一个叫善生的年轻人呢?这个名字本身也蕴含着一个法,它侧重的是讲怎样生活最善、最好。
从“如是我闻”到第四段“向东方礼,南西北方上下诸方,皆悉周遍”,这是本文的序分。序有两种,第一种叫通序,是所有的经都必有的部分,往往包括 六 个方面,讲法的时间、地点、随行 众、 讲法的人和 听法的人。 第二种叫别序,就是佛陀讲这部经特别的因缘。
下面是本经的正宗分。正宗分的第一句话是“尔时,世尊告善生曰,长者子,有此方名耳,非为不有”,释迦牟尼佛说,这六方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在我法中的六方和你的不一样。善生就问世尊,你法中的六方是指哪些呢?佛陀回答“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注意这句话“善思念之”,这又是佛法的一个特点。释迦牟尼佛讲法,从不说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们只要接受就好了。他也不说信就好,不信就不行。“善思念之”是要思维,要消化和理解。善生就说“愿乐与闻”,我很愿意听你讲。这个正宗分一直到第十五页。
这部分是释迦牟尼佛在《善生经》中要宣讲的主要教法。佛陀首先讲了“四恶行”,又叫“四结行”,他告诫善生首先要远离四种恶行,“一者杀生,二者盗窃,三者淫欲,四者妄语”。佛教提倡在家居士守的五戒,就是四结行再加一条饮酒戒。
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杀人,不以害心、不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杀害动物,进而能够放生,由此渐渐培养起慈悲心。不知昨天 李 老师有没有讲他的体会,他曾跟我说过以前身体不是很好,但是后来因为放生,身体就越来越好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知道鱼虾和牛羊猪狗都是有灵性的,临死的时候也很明白,都会恐惧甚至愤怒。而放生却是还这些濒死的生命以自由、快乐和无畏,这种布施的力量就会反馈到放生的人的身上,大家要领会这种精神。我们要布施给其他生命安全、自由、欢喜、快乐,如此我们的生命也就有了自由和快乐。但放生也不简单,要注意放生的对象、季节和地点,尽量避免这边刚放下去,那边马上又被捞起来,那不是放生而是放死了。还要注意环保,这是很不容易的,与此相比,生活中时时处处对其他的生命施以尊重和爱护却是很容易做到的。
坚持不杀生的人所得的善报是健康长寿、人际关系和谐以及相貌端严。杀猪的屠夫都很丑陋,假如让一个电影明星去杀几天猪,那么他也会变丑。这是因为人在杀生的时候心肠会很硬,脸上的肉会变形,所以不杀生相貌就会端严。不杀生的人容易生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度和时代。为什么明契生长在瑞士(净慧老和尚瑞士的剃度比丘尼弟子,在现场)?因为她过去不杀生。我曾经问过她,瑞士有几百年没有战争了?据她说,大概三四百年前,因为基督教的问题有过一些战争,除此之外,即使在二次世界大战那么严重的战火中,那里还是很平静很逍遥。所以我想能够生活在瑞士的人,过去世中一定都是不杀生这个方面做得好,所以现世他们的人际关系才单纯,斗争少,矛盾也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世界其实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偷盗,意思是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不能随便拿走他人的财物,也不能移动地方。偷盗包括偷财物,也包括偷名誉,所谓的“欺世盗名”。在现今社会,名跟财往往是互相关联的。现代偷盗的方式比过去丰富很多,已不仅是通常所想的撬门翻窗户,还包括在网络上破译别人的密码。比如说那些黑客,攻入到对方的银行系统,把别人的钱转到自己的帐户上,这同样是偷盗。
第三淫逸,又叫邪淫,在家人 和在家 居士可以有法律和伦理道德所允许的夫妻生活,在这之外与第三者发生关系就叫邪淫,这个问题现在很普遍,这也是导致当今的社会不安定、犯罪多、不健全的人格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者妄语,包括在修行上要诚实,在生活中不坑蒙拐骗,不为自己的利益与名誉说假话。
以上是我们要远离的“四结行”。为什么叫做“结 ” 呢?如果犯了上述的四个错误,我们将发现生命的自由越来越少了。就像有一个结在心里,有一条绳子把我们梱住了一样。我们通常把戒律理解为是一种约束,比如那天就有个女生问我,为什么比丘尼的戒比比丘的多,是不是佛陀不平等?其实这是佛陀偏心哪,对女众特别关照。戒能给我们带来自由,以社会上的法律来讲,究竟是犯了法的人自由,还是不犯法的人自由呢?当然是不犯法的人自由。犯了法的人有的在监狱里,有的流浪街头。如果偷了银行或者是杀了人,他就不能像我们这样,自由自在地来柏林寺参加夏令营,或者去逛街、旅游,他失去了这些权利。他也可能逛街,但看到每一个人,都会怀疑是不是来抓自己的。那些犯了极刑的人,总是要逃到天涯海角,恨不得把自己关到一个无人发现的山洞里,这就是失去了自由。即使警察不抓他,即使这一生法律没有惩治他,他的内心还是有一个永远的结,全部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都被那件恶事约束住了,甚至连普通人应有的喜怒哀乐的情绪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后悔,哪里还谈得上什么自由呢?所以说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自由,都是以戒作保证的。我们通常容易产生误会,觉得清规戒律约束人。事实上,清规戒律并没有约束我们,反而使我们更开心更快乐。为何出家人中曾涌现出众多才华横溢的画家和文学艺术家呢?就是因为他们的心灵自由自在,心性纯洁无暇。
以上谈的是四结行,下面佛陀讲了四恶处,“欲恚怖痴”,“欲”就是贪欲,“恚”就是嗔恨,“怖”就是恐怖,“痴”就是愚痴。这四种情绪心理也是推动我们造恶的心理,因为贪欲、嗔恨、恐怖和愚痴而造恶。
请看第八页“佛告善生”那一段,佛陀在这里介绍了六损财业,有六件事情会使我们的财业一天天地受到损坏,“第一耽缅于酒,第二博戏,第三放荡,第四迷于伎乐,第五恶友相得,第六懈惰”。
博戏是指赌博和没有节制的娱乐,它有六失:“财产日耗,虽胜生怨”,家里最怕有爱赌博的人,即使有再多的钱也会输光的;“虽胜生怨”,赌博的时候希望自己赢,赢了以后很高兴,但同桌的人却很怨恨;三者“智者所责”,有智慧人的会责备你;四者 “ 人不敬信”,赌博的人是没有信誉的;五者“为人疏外”,别人都会离你远远的;六者“生盗窃心”,输得太多没有本钱,就把自家东西变卖了再拿去赌,有的人把太太的嫁妆也典卖了,又都输光了,最后怎么办呢?去偷吧。
放荡,含义比较广,比如经常进娱乐场所,去卡拉 OK ,泡网吧,通宵上网,还有玩电脑游戏,这些都是放荡。放荡有六种过失,第一是“不自护身”,自己不能保护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身体由什么构成的?人之三宝——精、气、神。人在放荡的时候魂不守舍,神散了,气也散了。那些放逸的地方,那些娱乐场所灯红酒绿的地方,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吸食精血的鸠槃荼鬼、夜叉、罗刹聚集的处所。有人可能会说灯光那么亮,音乐那么响,人那么多,鬼难道不怕吗 ? 其实眼花缭乱的灯光、音乐、美酒、还有白色的粉末摇头丸,这一切都是那些鬼的化身啊。它们吸食我们的精血和精气,使我们的精气神涣散。为什么到寺院里人就会感到安详?这是因为寺庙的环境清净无染,没有那些鬼怪。二者“不护财货”,当然到哪儿玩都要买单,都得掏钱。三者“不护子孙”,四者“常自惊惧”,因为在那些地方吸精气鬼、吸精血鬼、耗财鬼很多,人经常会胆战心惊。五者“诸苦恶法常自缠身 ” ,六者“喜生虚妄”,“诸苦恶法”是说在那些地方会有种种人世间的痛苦和恶法。在那里出没的有江湖上的老大,有在世间失意的人,有走投无路卖身的人,找不到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找不到一个完美的法。有些人表面看来很优雅,其实心里却很龌龊。
给大家举个例子,河北省的一个贪官被揭发后,讲述自己的经历。有一次他和一帮人到歌舞厅,上楼的时候看见楼梯口有一对男女。于是他们中有人就问,要不要找个人陪唱啊?那对男女也问他们要不要陪唱,他们说来吧,女子就跟着他们上楼了。官员就问她,那个男的是你什么人?答说是丈夫。这个官员当时还有良知,他心想,世上怎么有这样的事呢?丈夫把自己的妻子送来卖唱。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就掏出一些钱给她,让她回去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官员去一个大医院看望一位朋友,要进诊室的时候,忽然看见上次在歌厅遇到的女子扶着她丈夫从里面出来,他赶紧把头掉开。等他俩走远后,有个知情人说那个男人得了肝癌,没有钱治病,所以妻子就到歌舞厅去卖唱,挣钱给他看病。还说小两口很有感情的,男子不放心女子,每天骑车跟着,病重之后没力量,妻子就骑车带着丈夫到歌舞厅,半夜后两人再一起回家。当我听说这样的事后,心里也是很难受的。所以说这些地方是诸苦和恶法所集的地方,除非是一个得到解脱的大菩萨,凡夫还是不要去。为什么大菩萨要到那些地方去?因为菩萨要去那里帮助众生。我们都是众生,还是先不要去,等我们修成了再去也不迟。六者“喜生虚妄”,就是喜欢说假话。那里的话没有真的,那里的事没有真的,那里的人没有真的,这是讲的放荡。
“迷于伎乐”就是追逐声色娱乐,佛陀在这里讲六个过失,“求歌、求舞、求琴瑟、求 波内卑、 求 多罗槃、求首呵那 ”。“ 波内卑 ”相当于中国的索布,讲评书这一类。“ 多罗槃 ”是一种乐器,“ 首呵那 ”是大鼓。可能你会问,佛陀并没有讲六失,只是列举了一些东西,这是为什么呢?人迷于伎乐的时候就如同迷于买东西一样。今天买了大哥大,明天还要买电脑。电脑又有手提的,又有不断推出的新机型。接下来可以买汽车,汽车之后还有这个,还有那个,永没有止境。所以佛陀只是列举一些东西,并没有说有什么过失。其实过失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迷在其中,不断地追逐它,没有止境。而使我们沉迷的东西何止是六种呢。
“恶友相得”,是指跟坏人交上朋友。“一者方便生欺”,坏人之间不说真话。“好喜屏处”,屏处就是避人之地,坏人都喜欢偷偷摸摸的。过去江湖上黑道都讲黑话,像《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见座山雕时就说黑话。为什么呢?它很神秘,不是光明相,是一种阴暗相。“诱他家人”,坏朋友还会引诱我们家里其他的人。“四者图谋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当他们有共同目标的时候,关系挺好。目标实现以后,要分好处时,马上就翻脸了。六者“好发他过”,坏朋友有个特点,诱引我们的时候总是对我们很好,你渴了,给你买个冰淇淋,你要给他钱,“都是一家人”。一看你的手指是黄的,走到店铺里马上给你买一包烟,你很感激,夸他“心真细,真好”。你要给他钱,他说烟酒不分家。关系亲密以后你就对他说了一些心里话,把以前犯的错误告诉了他。也有可能他带你一起去做坏事,之后就把你的错误抓住了。当你想跟他分道扬镳时,他会说“分手?你忘了吗? ……” “好发他过”,他把你的过错抓住了,你想要洗手不干,他就威胁把这些东西都抖出来。
懈怠,有六种过失:一者“富乐不肯作务”,如果家里条件很好,我们就会想“有的是钱,忙什么?”二者“贫穷不肯勤修”,贫穷的人有自卑心,“咱就是这个苦命,哪像人家,人家那钱都是几辈子修来的”,贫穷了也有借口。三者“寒时不肯勤修”,冬天了,“真冷呀,四点半就起来,再多睡一会吧”,冷的时候有借口。四者“热时不肯勤修”,夏天热的时候,“等天气凉快一点吧”。待到天气凉快了,比如十月国庆黄金周,“人家都出去玩,我也出去玩一玩,散散心再说吧”。散完了心,又到了冬天,“寒时不肯勤修”。冬天过去,春天到来的时候,“大家都郊游,还是先去看看春色吧”。五者“时早不肯勤修”。早上八点钟,十一点半才吃饭,还有两三个钟头呢。六者“时晚不肯勤修”,晚上十点多了,没精神。师父说了,打坐最好在精力旺盛的时候,先睡一觉,精神恢复了再打坐。有时候我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懈怠。每一方面都有六种过失,六六就三十六种过失。
下面把书翻到第十页,后面有一个偈子,这是佛经里面经常用的,为了便于信徒记忆和传诵,用诗偈将前面所讲的内容概括。
后面的一个问题讲怎样交朋友,佛陀讲到有四种人本来是我们的冤家,但是看起来却像亲人一样,叫“四冤如亲”,这是佛陀讲交朋友方面的一个问题。在正面,佛陀讲到有“四亲可亲”,就是有四种朋友我们要亲近他,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一一解说了。第一种“止非”,第二种“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其中每一种又分为四事。
“止非”有四事,“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有一种朋友能制止我们犯错误;第二者“示人正直”,告诉我们正确的路;三者“慈心愍念”,即使在远方,他也经常想着我们;四者“示人天路”,人天路就是人生的幸福之道,他告诉我们人生终极关怀的正确方向。
“慈愍”四事:一者“见利代喜”,见到朋友有好处心里为他高兴,如果有的朋友见到你有好处,心里马上出现一种特殊的感觉——酸啊(众营员笑),那就不是真正的朋友了;二者“见恶代忧”,见到我们有过错,有烦恼,他会为我们担心;三者“称誉人德”,好朋友都不会当面称赞我们的优点,而是背着我们对其他人称赞,当我们面有时也会鼓励,但最重要的还是能指出我们的过错。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这个朋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当另外一个圈子里的人说我们坏话的时候,他能够表明立场。比如有人说:“明海那个和尚啊!”他马上说:“明海师父是我的师父,请你们不要再议论他的过错。”或者这样说:“可能明海这个人是有问题,但他是我的好朋友,我在场的时候你们不要讲,背着我的面你们随便怎么讲”,这也不错啊,这也是个立场嘛,要有立场。其实你这样做,别人反而更尊敬你,可能不是你的朋友也会说:“这真是个好朋友,背着朋友的面能够维护朋友的名誉”。
“利人”有四个方面:第一“护彼不令放逸”,他就像慈母一样不让我们放逸;二者“护彼放逸失财”,防止我们因为放逸而失去财产;三者“护彼使不恐怖”,给我们安全感;第四者“屏相教诫”,真正的好朋友,当着大众的面不说我们的过错,等人们都走了,他私下来教育我们。我们的师父就是这样的,他从来不当着客人的面说我们不好,但是我们有过错他也一定会说。老和尚教育我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屏相教诫”,就是事后把我们拉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说,“刚才你那样说不妥”(学老和尚的语气)。比如说我吧,自尊心挺强,虚荣心也挺强,别人的批评总是不愿意接受,不过好在没旁人在,只有自己的师父。师父说的声音很低,半低着眼睛,而且也不看我,他怕我不好意思。虽然只有自己的师父,也承认自己错了,但是还有面子。有时候我就下狠心,来一句:“感谢师父教导”。其实师父说我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的,但是我想得和自己较这个劲,不能顺着这个自尊。有人教我是我的幸福,所以我就冲着我那个自尊喊了一句,喊完以后就没事了,承认是错了。师父还有一种教育的方式,那就是你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他当时不说,而是放在那儿,等到换了一个时间,在另外一个场合里,出现与你犯的错误一样的情形时,师父才会于不经意间说:“比如像上次,像明海…”。或者他也不提你的名字,只是说“上次我们有一些师父也是这样的”,他越不提名字啊,你越知道他说的是谁(众笑),于是你就赶紧脸红了,心里想,哎,师父您别说了,我知道了。所以教育人要讲方式,方式好,对方就能接受,我们的师父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
“同事”有四,一者“为彼不惜身命”,这个“同事”不是工作中的同事,而是说他愿意跟我们在一起,愿意陪着我们,同事特别不容易做到。“为彼不惜身命”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舍命陪君子”;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为了朋友不惜花钱;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当朋友有恐怖的时候帮助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屏相教诫”是佛经里经常提到的教育人的方式,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一种方法。
从前面的这些经文大家就可以看出,释迦牟尼佛洞察人世间的一切,洞察人心的种种过失和种种相状,他就像慈母一样地教育我们做人。拿我们出家人的戒律来说,释迦牟尼佛为了照顾我们,考虑戒律真的是非常用心、周到和严密,就如同慈母呵护自己的独子一样。
请翻到十二页。佛陀正面针对善生童子拜的 “东西南北上下” 六方,以佛法的智慧做了一个定义,“佛告善生,当知六方,云何为六方?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童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这是释迦牟尼佛所定义的六方,假想我们是背北面南,那么父母就为东方,因为父母生养了我们;师长为南方,师长在我们的前面,要听从他的教导;妻妇为西方,我们工作一天累了,回哪里去呀?回到家里去,去跟自己的妻子儿女共享天伦,得到一种休息,一种家庭的温暖;亲党为北方,亲党是朋友,在我们的后面,做我们的靠山。
下方是童仆,上方是出家的修行人。在这里,沙门泛指古印度所有放弃世俗生活,到山里面修行的出家人,而不仅仅指佛教的比丘和沙弥。婆罗门是古代印度最高的种性,是一个祭祀阶层。在婆罗门一生的修行中,有到树林里修行的,也有云游隐居的。“沙门、婆罗门”,是指世外高人。佛陀在下面解释了六方,也就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对的六种关系,也可以说是六种关系中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先看看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是怎样的,“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一者供奉能使无乏”,这是在物质上供养父母。现在的条件跟古代有些不一样了,如今,父母离退休后还有很丰厚的退休金、养老金,但是做子女的也要力所能及地给他们一些物质上的帮助,它的意义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力量的支持;
“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子女还没有独立成家时,自己想做什么,要先跟父母打个招呼。毕竟父母的人生经历更长,人生经验也更丰富。比如我们出家以后,对待自己的师父也如待父母。但有时候做事情时心里会想,先不要跟师父说吧,恐怕他不同意,咱们还是自个儿干。结果往往就失败了。有时虽然跟师父说了,师父说你最好不要那样。但是不服气,偏要试试以证明师父的错误。结果没有证明师父的错误反倒证明了自己的错误。我们要明白师父毕竟是长辈,他的境界和阅历更广阔,所以他的一些意见确实是超前的。
“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中国儒家讲孝顺,做儿女的要顺从父母,但假如父母有严重的错误,你也不能盲目地顺从。“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父母正当合理的教诫命令不要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要继承父母所做的事业。从广义上来讲,年轻一代要把历史上祖先创造的文化、文明和伟大的事业承担起来,发扬起来。
昨天我们的传灯也有这个内涵,佛法的智慧和光明要靠一代代人的努力传下去,延续下去,灯灯相续才没有穷尽。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听闻佛法,乃是因为历史上很多的祖师大德,把生命奉献出来,点燃自己,使法的光明焕发出来。这一点在过去祖师的身上,在我们的师父身上看得非常清楚。
虚云老和尚在一九四八年的时候到香港去做法会,那时候大陆的形势已非常明显了,解放军将要解放全中国。当时人们对共产党的宗教政策还有很多不理解,都说共产党是无神论、共产共妻,所以很多人就赶紧逃跑,包括一些出家人。这里面有些当然是谣言和传闻,事实并不是如此。虚云老和尚到香港的时候,那里的 师父和 居士就挽留他,说“不要回去了,现在大陆风声鹤唳,回去是凶多吉少”。但是老和尚说“我还是要回去,我有我的使命。”回到大陆以后,虚云老和尚修了云门寺,修了云居山,又带出很多优秀的弟子,如今海内外,比如香港和美国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一九四九年以后,虚云老和尚在这几个道场里培养出来的。
那么父母有什么责任呢?“制子不听为恶”,自己的子女不要让他犯错误。“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从消极方面防止他犯错误,从积极方面指导他什么是正道。“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在某种意义上说,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堂,就是子女的教主。在父母这里,特别是在母亲这里,门永远是敞开着的。无论我们犯多大的错误,父母永远能原谅我们,因为他们具有一种入骨彻髓的慈爱,这种慈爱正是所有宗教对一切众生平等的源泉。能对一切众生发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人性的渊源就是来自于这种伟大的父母之爱。“四者为子求善婚娶”,要给子女安排好终身大事。现在的社会提倡自由恋爱,虽然说婚姻是自己的事,但有时对父母的意见也要稍微注意一下。因为父母的眼光毕竟跟我们不同,他们更现实一些,看人更冷静,考虑问题也更周到。我也遇到过一些居士,婚姻上不幸福。他们说,当时家里的人都反对,我就是一意孤行,后来证明父母的意见是对的。“五者随时供给所须”,在子女成家立业之前,父母对子女要有物质上的保证。
下面说“善生,子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稳,无有忧畏。”现今时代的父母子女的关系和古代不一样,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现代社会非常忙碌,文明成果、文化知识向下一代传播和教育的途径多样化了,这无形之中就削弱了父母向下一代传播知识和智慧这两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古代,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发达,很多的知识、智慧、学问,必须从父母处获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而在现在,很小的孩子都懂得到网上去看书,更不用说在学校还有老师,在单位还有企业文化,这些无形之中都削弱了父母的影响力。另外,由于社会生活的忙碌,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相处的时间和机会也大大减少了,这一方面造成了年轻人人生阅历、经验和智慧的缺乏,另外一方面,老年人的作用也不能发挥,老一辈跟年轻一辈之间有了很深的隔膜。
众所周知,如今我们社会老龄化的趋势正逐日加快,老年人思想、生活寂寞的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了。现在河北省佛教协会正在石家庄盖一个养老院,老居士将来可以去那里养老,彼此之间可以共修化解寂寞,临终的时候出家师父还会辅以临终的关怀和安慰,我们所以这样做也是想努力解决老年人的孤独和寂寞的问题。有一次,我到法国巴黎参观一个老年人医院,那个医院的条件比星级宾馆还要好,卫生设施、房间的陈设、家俱样样具全,一些病重的老年人,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护士照看。但我参观以后心里却很难过,因为深感那一切优越的条件也无法解决老年人心中的那一份寂寞与孤独,相反,外在条件越好,反而越衬出他们内心的孤苦。这是讲子女和父母的关系,责任和义务。
下面讲到师长和学生。无论是在古代的印度还是在中国,师父不仅要教给徒弟知识,还要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弟子敬奉师长“一者给侍所须”,要交学费。“二者礼敬供养”,恭敬。“三者尊重戴仰”,你只有尊重师父,他才能够倾囊相授。“四者师有教赦,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跟着老师学习,能够善加受持。老师应该用五事来对待弟子,“顺法调御”,就是用自己的法来调服学生。往往一个学生或弟子刚跟从你的时候,会有种种的个性恶习,要慢慢调服他们 ; “二者诲其未闻”,要教给他从来没有听过的知识 ; “三者随其所闻,令善义解”,就是能够解决弟子心中的疑惑 ; “四者示其善友”,老师还要帮助学生找到一些同学和善知识 ; “五者尽己所知,诲授不吝”,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给学生,无所保留。
下面我们再看夫妻之间。丈夫对妻子有五件事:一者“相待以礼”,古代印度种姓森严,男女不平等,现代的印度男女仍然不平等。但是释迦牟尼佛的思想是什么呢?丈夫对妻子要“相待以礼”,妻子不是丈夫的所有物,她是独立的一个人,应该尊重她;第二“威严不媟”,媟就是慢的意思,意思是说亲密要有分寸,太随便了会损害这种关系,这种分寸是特别值得现代夫妻们用心体会的。丈夫对待妻子要亲密但不狎,这有点像中国古人主张夫妻之间既心心相印,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一个人不是另一个人的所有物,也不能两个人变成一个人,所以古人形容夫妻关系是“相敬如宾”。小时候,我们在乡下见父母之间都是如此,总是以您相称,很客气,给我很深的印象。这样保持一种恭敬心,特别的好,所以叫敬。如今在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太好,
昨天老和尚也讲,在泰国谈恋爱的青年男女一起走路时也是有礼有节的。这里体现的是一种人伦的尊严,人道的众生应该有一种尊严,有一种羞耻感。
三者“衣食随时”,丈夫要对妻子供养衣食。第四者“庄严以时”,做丈夫的要经 常给 太太添置一些衣服和首饰,不能让妻子穿着早已过时的破旧衣服,那不仅是她没有光彩,同时自己也丢人。大家看,释迦牟尼佛想得多周到啊。五者“委付家内”,家里有多少存款,哪里有房子哪里有地,银行帐号的密码是多少, 都得让 太太知道,不能保有秘密,否则便是没有信任。这五条里既有相亲相爱的内容也有互相尊重的内容,既有互相平等的内容也有互相独立的内容。独立的有“相待以礼”“威严不媟”,这是指两个独立的人很友好地在一起,“委付家内”是相亲相爱才能够如此。听说现在结婚还要做财产公证,还没结婚呢就准备离婚时打官司了,用佛法的话说叫发心不正,既然如此那还不如不结婚呢。
“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先起”是说要比丈夫起早一点,“后坐”是指丈夫下班回来时把座位弄好请他坐,然后自己再坐;三者“和言”,说话要温和,不能做狮子吼;四者“敬顺”,恭敬、顺从他的意思;五者“先意承旨”,佛陀讲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后这一条是具有总结性的,就是心心相印。丈夫还没有说话,妻子早把事情安排好了,达到这种境界,夫妻关系就臻于完美了。
也许看了这个“先起”“后坐”啊,我们的女营员心里就有一些波澜了,既然是平等的,凭什么让我们先起和后坐呢?请大家注意,我们要从两方面去理解佛陀的这一教化。第一,在生活中,我们是处在一种人际关系里面的,既有责任也有义务,每一个人首先应先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对方,能做到这样,一切事情就好办了。比如像我们寺院里开会时也有人提意见,“菜咸了,没辣椒,这个菜没煮烂。”我们就说,吃饭的人要理解做饭人的辛苦,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饭都要以感恩的心去吃。反过来,我们也会对做饭的人说,要以供养心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做饭的人不能说“修行的人还讲吃喝?咸菜就不错了,释迦牟尼佛修行时还只吃六个麦粒呢”,如此下去,彼此的关系就会僵化。如果每一方面都要求自己,比如吃饭的人要求自己有感恩的心,不管做什么都欢喜地吃,而且还赞叹你们辛苦了,做饭的人就会不好意思了,一定争取下次把饭做好!夫妻关系也是这样的。佛陀在这里教导我们女众要先起,我们要求自己就可以了,毋须管对方先起不先起。如果你每天都先起,对方就不好意思了,有一天可能就抢在你前面起,最后两个人比赛着看谁先起。“后坐”也是一样,每次都帮他把位置布置好,最后他也会不好意思了。注意,当我们如此要求自己的时候,千万别着急,别有期待之心,“我已经先起了七八天了, 怎么他还没有反应啊 ”,(众营员笑)如此发心就不纯正了。“先起”的发心是只要求自己做好,别人先起与否是别人的事,你只有这样发心才能打动他,否则假如他知道你在期待他,他会有逆反的情绪,心想你越等我先起,我越不先起,如此就麻烦了。
在现代社会里,处理好夫妻关系关键的一点是每一方都只要求自己;另外一点,佛陀所讲的是一种传统社会的夫妻关系,即丈夫在外面工作挣钱,妻子在家相夫教子做家务。现代社会中这种关系已不多见了,现代的夫妻关系更受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事实上,我觉得女权主义关于男女平等的观念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思想。当然女权主义思想本身也在不断进步和反省之中,最早她们要求的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绝对的平等。男女需要平等,但男女的差异也是客观事实,目前来说还没有办法改变。在这种现实情况下,要求绝对的平等,受害者恰恰是女性自己。比如说打仗吧,如果要求男女平等,就都要上前线,这当然不行;一个担子两百斤,男性挑得起来,要女性也去挑,那恐怕也不行。因此说绝对的男女平等观不仅不能给女众带来幸福,而且还会带来麻烦。
佛法的男女平等是在承认男女差别的前提下,在人格上讲平等,在尊严和生命价值上讲平等。生命最高的价值是什么?是成佛,在这方面男女要讲平等。而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里,我们则要面对男女的差异性,同时让女众把她们与男众不共的、独特的优点发挥出来。女众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自有男众做不到的一面,男众能做的女众也毋须去跟他一样地拼,拼不过的!我们要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战略思想,避开弱点发挥我们的长处。
女众在社会生活中的长处是什么呢?关于这一点,我们要联系女众的性格特点去考虑。在家庭生活中,女众对后代的影响比男众要大得多;女众富有同情心、慈悲心和母爱。现在为什么有的家庭破裂不稳定呢?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女众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使家不成其为家了。受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女众要和男众一样到社会上去拼杀,回到家里还要做家务、照顾小孩以及丈夫,如此一来在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之外,又添加了社会上的种种责任,无形之中加重了她们的负担,其结果必然是越主张男女平等越不平等。我这样讲并不是说女众不必到社会上去发挥作用,绝对不是这个意思。我主张的是一种纯粹的乌托邦的理想:一个完美的社会应该用法律和政策等社会保障手段,让女众发挥她们独特的作用,试想,当女众在家里生孩子、照顾孩子、做家务活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立法给她们发工资呢? 可能有些女众说你发工资我也不干(笑声)。那么要竞选总统,可不可以呢?同样可以呀,当我们的女性有一些独特的作用被社会承认,当这些家庭事物的专业性越来越强的时候,当在这个工作范围内,人们同样能发展自已的智慧,自已的优势的时候,从一个家庭主妇里选出一个总统,那有什么难呢?她能把一个家庭管好,怎么就不能把一个国家管好呢?那不是一个小和大的问题吗?这些都是我的理想,我的想象。 我要说的其实是,作为女性一定要认识自己的长处。
最近科学家做了一个调查,调查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人、领袖人物,比如像毛泽东、列宁、华盛顿等等。在调查以前,他们以为这些伟大人物一定是从小就很有独立性,不依赖父母也能学习,很勇敢很坚强。调查结果却正好相反,所有这些伟大的人物,小的时候都特别依赖自己的母亲,而且跟母亲的关系特别的好,比跟父亲的关系要好很多。毛泽东如此,列宁也如此,即使是中国古代的很多高僧也是这样。这个调查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这些伟大人物在其成长阶段,母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母亲给他们的关爱和关怀,给他们心灵上的影响,奠定了他们一生成长的基础。母亲在充满爱意的情况下给子女喂奶水,那可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蛋白质与碳水化和物,里面有很多精神的养料,它对小孩以后的免疫力和心理成熟能力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关于这一点现在也有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在日本有一位科学家研究水很多年,他写了本书叫做《水知道答案》,这是一本很流行的书,在北京还能买到。这个科学家发现水是有生命的,比如对水说“我感谢你、我爱你、你真漂亮、你真了不起”,然后用一种仪器拍出水的结晶图案,结果发现水的结晶都呈对称的花朵形状,就象六角形的雪花一样,非常漂亮。反之如果对水说“笨蛋、讨厌、丑八怪”,或者是把一张写有这些字的纸贴在上面,再来拍水的结晶,显现的形状就相当的紊乱,你们看水能反映我们的心态啊。可能是 1991 年的一天吧,那位日本的科学家发现水里的有害物质波动得很剧烈,再怎么对它说“爱它,感谢它”,也拍不出来好看的结晶,他大惑不解。第二天早晨起来看新闻,才知道美国发动了海湾战争,向伊拉克发射了相当于越南战争中所用炸弹总量的导弹。这个发现再次证明了,人的心灵对周遭的物质结构是有影响的,也可以说周遭的物质结构里面蕴含了人的精神活动。
英国有个脾气特别暴躁的妇女,生了小孩后用奶水喂养孩子,没想到小孩吃了她的奶后却死掉了。科学家很惊讶,到处找不到原因,结果发现她的奶水里有剧毒的物质,因为她的脾气很暴躁,经常大发雷霆嘛,但这样的毕竟是少数。几乎所有的母亲在喂养孩子的时候都是用最好的心态,你们想一想在那种情况下,小孩从母亲那里吃到的就不仅仅是所谓的蛋白质了,它里面还会含有很多其它的东西。如果这位母亲是位佛教徒就更不得了了,《般若般罗蜜多心经》、《妙法莲华经》都喂给孩子了。这就是我们女性在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独特的作用,我们一定要认识到。
如果稍微留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现在的夫妻关系很多都是很紧张的,而紧张的夫妻关系对双方来说无异于是一种负担和包袱,那时家就变成了监狱,有些人就怕回家。我经常接待一些信徒和社会上的朋友,听他们讲家庭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有时候真是一筹莫展。夫妻之间,首先要认识到双方在一起是有责任的,责任第一,而不是先想我能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要想我能给对方提供什么,能承担什么,能这样想一切就好办了。诚然,互相之间也会有矛盾,这时就要善用佛法的智慧去调解了。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久了,心理动作和心念是能互相感知的。你想他,他也想你,你恨他,他自然也会感应到,所以最矛盾的时候一定要有一方勇敢地跳出来。对方对你不好,你就用佛教的方法念咒,对着那杯他要喝的水说“对不起!我感谢你,我喜欢你!”,这样偷偷地念,真心地念,不让他知道,等他回来后拿给他喝。注意就照我刚才说的那样念,要秘密的,秘咒嘛,一定不要让对方知道。
我们看下面的一个责任“亲族”,就是亲戚朋友之意:“一者给施”,要从物质上帮助他们;“二者善言”,说安慰的话,鼓励的话;“三者利益”,要帮助对方的困难;“四者同利”,自己有好处与他分享;“五者不欺”,同心同德。亲族反之也用五件事亲近我们,哪五件事呢?“一者护放逸”,我们善待亲友,他们也将反过来护持我们,使我们不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使我们不至恐怖,因为有很多的人作后盾,你就不会害怕;“四者屏相教诫”,如果我们有错误,会在人后悄悄地指出来;“五者常相称叹”,常在别人面前称赞我们,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下面是讲主与僮使的关系,所谓的主与僮仆在现代相当于领导和下属。领导如何对待下属呢?一者“随能使役”,所谓人尽其才,根据他的长处和能力来安排他的工作。比如,这个人擅长电脑你就让他打电脑,这个人擅长公关你就让他公关;二者“饮食随时”,在现代相当于按时发工资,不能拖欠员工工资;三者“赐劳随时”,适时地要放假,不能让他连续地工作;四者“病与医药”,要为他买医疗保险;五者“纵其休暇”,相当于现代的劳保福利、退休保险金,这说的是如何当老板和领导。
那么怎样当下属呢?“早起”,上班不要迟到;二者“为事周密”,办事要周密有计划;三者“不与不取”,不要占公家的便宜,偷偷地用公家的电话打国际长途,这就不是“不与不取”;四者“任务以次”,老板交待自己的任务一件件地都能完成;五者“称扬主名”,就是在外赞叹公司的好处,在外说公司不好就相当于说自己不好。假如是卖鞋的,你就说我们公司的鞋卖得很快;你说我们公司很糟糕,老板不好总拖欠工人工资,公司管理也乱,最后公司的信誉受到损害也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我们自身。
下面一个责任与义务是“供奉沙门、婆罗门”,在家人如何对待世外高人。“一者身行慈”,檀越是施主的意思,施主对待沙门和婆罗门要“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为什么这里说慈呢?因为在释迦牟尼佛的教化里出家人一方面是我们的福田,是对我们有恩的人;另一方面还是悲田,这个悲不是慈悲的悲,是指生活条件比较差,无依无靠,需要帮助的意思。比如说,出家人没有家庭的支持,没有钱财,修行上可能遇到各种困难,生病缺医少药,所以他是需要我们支持的。“身行慈”就是出力帮助他;“口行慈”,说话赞叹他,在内心里尊敬他;“四者以时施”,在印度出家人都是托钵化饭吃,所以在家人要把饮食准备好,以供养修行人;五者“门不制止”,出家人来托钵化缘的时候,不要制止他。
但是现在有一个复杂的情况,在此我不得不给以说明。现在的佛教对出家人的管理不到位,加之信佛的人多,佛教在人们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的一些地区,人们就借着佛教来谋生糊口。安徽有个村子,所有的人都装成假和尚、假尼姑去化缘,特别是在冬天,因为在冬天可以戴帽子把头发遮住。据说化缘回去他们还要给村里交税。事实上,在现在的社会中,真正的出家人是不会主动上门化缘的。那些以化缘为名打工的人,装出家人化几个钱也就罢了,糟的是他到你家里去胡言乱语。比如有些老百姓一看是出家人都很恭敬,师父快进来坐。他进去了,东看看西看看,然后就说,你这屋子里有股晦气!你想他是高人哪,既然能看出来当然也有办法解决的。他就说,我上九华山为你烧几柱香就化解了。烧香当然不能白烧,要花钱的。平安香多少钱呢?不太多,九百九十九吧。健康香多少钱呢?六百六十六吧,诸如此类。这时候你可能会想,给他吧不知道是真是假,不给他心里又不踏实。转念又一想,与其信其无,不如信其有,还是破财免灾吧。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大家一定要注意。
下面说沙门婆罗门当以六事教授在家人。“第一防护不令为恶”,不让他犯错误;“二者指授善处”,告诉他哪些是对的,哪些能做;“三者教怀善心”,让他心生善念;“四者使未闻者闻”,要让那些没有听闻过佛法的人听闻佛法;“已闻能使善解”,已经听闻过的要使他理解;“六者开示天路”。这本经是人天乘的教化,所以释迦牟尼佛没有讲成佛,没有讲解脱涅槃,只是讲如何保证能生在人道和天道,能够生到善处。。
现在看流通分。善生童子说“甚善,世尊,实过本望”,您讲的超出我的想像,比父亲教给我的要好得多。“能使覆者得仰”,使那些颠倒的能扶起来;“闭者得开”,封闭的能打开;“迷者得悟,冥室燃灯”,黑的屋子里点了灯;“有目得视”,有了双眼能看见东西。这几句赞叹的话也是《阿含经》里,释迦牟尼佛开示之后,居士们经常说的。“如来所说,亦复如是,以无数方便,开悟愚冥,现清白法,所以者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是“如来、至真”,他所讲法是真实不虚的;“等正觉”,他的觉悟圆满普遍平等;“为世明导”,为世间人的明导;“今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优婆塞就是男居士;“至今日始,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不欺就是不妄语。
释迦牟尼佛是这样传播教法的,先帮助众生,然后由众生自己决定是皈依还是不皈依,是受戒还是不受戒。佛陀并没有上来就说,善生童子,你皈依我,我就教给你一个更妙的六方,而是先以佛法的智慧开导和帮助对方。他没有强拉对方入教或是暗示他要入教,“信了我就会幸福,不信就会堕落”。他非常实际地教给人们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道路,人们听完以后,自己再来决定是皈依还是受戒,这就是佛法的正道。所以我希望,我们各位居士、各位营员也要这样去做,在生活中先把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好,再以佛法的智慧帮助别人,最重要的是不拉别人入教,而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他人看到佛法的力量。
我们这期夏令营的主题是安住在责任和义务中。《善生经》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世间人要面对的六重关系,即六重责任和义务。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确实是这样。人在重重的关系网中生活,重重的关系网就意味着重重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我们能定好位,我们的人生将会幸福和快乐。在此基础上再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进一步修戒定慧、修六度四摄就能圆满究竟的佛果。如果没有人道的基础,出离心、菩提心和佛果就没有希望,这是我们从《善生经》里得到的启发。希望各位营员面对生活中种种的关系、重重的责任和义务时不要害怕,而是以佛陀的教导来指导自己,坚信如此走下去,一定能走出一条觉悟的路,我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