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显法师: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发布时间:2024-11-19 04:04:34作者:正觉网
要想到经典是祖师大德以舍身求法的精神,翻山越岭,经过沙漠从印度带回来的,看看义净大师的那首取经偈,你就知道去的人很多,回来的没几个:「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现代印刷术发达,印经书、请经书都很容易,甚至精舍还帮你做宅配,这么容易就取得你所需要的经书,要做难遭想,请经典要有恭敬心,最好亲自来道场请。我们是对一些想学佛又没有因缘的,尽力帮助你,如果你家里不方便收件,可以寄到附近的便利商店,或是你公司,我们替你想得周全,帮你顺利请到你要的经书。
请法宝越是容易,就越要有恭敬心,要想到在古代,没有那么容易取得,所以有一句话:「莫因容易得。便作等闲看。」不要因为容易得到,就不当一回事,不知珍惜。我们现在为什么有《无量寿经》这个会集本?因为在古代有五种本子,王龙舒居士的第一次会集,他只看到四种本子,他是国学进士,家里相当的显赫,也只看到四种《无量寿经》的版本,他根据这四种版本做成会集本。到了清朝魏默深居士才看到五种版本。《无量寿经》总共有十二种版本,因中国历代战乱,佚失了七种,只剩下五种。所以这战争自害害他,搞得典籍统统都不见了,在以前要看到经典,确实没有这么简单。
反观现代的人因为经典随手可得,不知珍惜,我还听到有人反应,印太多了不要再印了,你们有没有想到,还有很多的地方没有经典。我们看看这个世间,还是不学佛的人多,这表示推广得还不够,自己积极推广的心还不够,或是看到人家请法宝就心生障碍,像流通法宝,如果人家愿意受持,不要障碍,也许他是一时兴起,你也送给他,一时兴起愿意请法宝,这也不简单。他为什么不一时兴起想造业?一时兴起想请法宝,这是好事,供养他。请回去,哪一天善根发起来了,他就会看。
所以经书一定要印得精美,要印得让大家看了生欢喜心,请回去不看,放在那里当摆饰也好,哪一天善根成熟了他会看,看了大彻大悟,看了他真正发心学佛,那你印经流通法宝的功德就无量。不要想他是一时兴起就不给他,我就碰过这种人,他管着法宝,你要跟他请,千百个不愿意,不想给你,后来得现世愚痴的果报,跟他讲话,他完全听不懂。据我们观察他确实在流通法宝的时候,给人家作了很大的障碍,不愿意流通,所以这一生马上得到果报。
现在末法都是感现世报,报应是很严重的,不用等来生,马上就看到,因为他掌管的法宝流通量大,造的业就大,所以要帮助佛法流通,帮助正法久住。那些嫌法宝太多,主张不要再印的人,就是得到容易,不知珍惜,而且自己有,也不想去帮助众生闻法。你知道阿弥陀佛为什么名闻十方吗?是他的愿力成就的: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都能普闻我的名号。就是因为他愿意去帮助众生。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名遍十方呢?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他愿意帮助一切众生,观听十方圆明,愿意帮助众生明心见性,愿意帮助众生脱离烦恼,脱离业障,所以他名闻十方,所行之处大家都欢喜,与人结好缘。
所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你看法藏比丘在因地时发的愿:「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就是念念都想帮助众生,念念都想弘扬正法,跟众生结最广大、最殊胜的缘,希望众生能够赶紧超脱轮回,因为他知道轮回的苦,这个苦众生还不自觉知,没有办法体会到。你有所罣碍、有所执着就很苦,得不到时苦;得到了亦是苦,爱保贪重怕失去。
《无量寿经》讲:「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只是劳心劳力而已,讲到究竟,没有一样带得去,带走的是对妄想境界的那个贪念,那个坚固的妄想,带走的是业,那叫业随身。能带走的是对于妄境的贪取心,这贪取心牵引众生去三恶道,牵引去六道轮回。所以为什么佛教大家不要贪爱、不要罣碍,无论是世间、出世间的,都不要罣碍,你有所著,那就出不了三界、出不了轮回。
所以要除的是「贪心」,除的是「执着心」,不是除对象。你原来贪世法,现在学佛了,不贪世法贪佛法,想要多知多见以资谈柄,显示自己博学多闻,这就增长我慢,贪佛法一样是轮回。喜欢在大众面前乍现威仪,假装禅相,好像看起来很有定力,求彼恭敬,这也是贪佛法、贪人恭敬,这些自己都要觉察。
在不知不觉当中习气就冒出来,显示自己懂得多、听得多,很有见识这都不行,这都是我慢、我相,存这种心学佛不会有成就。或是有些人觉得自己是老修,在佛门是老修,在公司是老员工,这些要退休的人不要倚老卖老欺负新进;你要是新进,刚进去被欺负,也不要满心的怨恨,老资格了我一定要报复回来,存这些念头都不对,这是冤冤相报。要往佛法上去转、去想,不要整天就在爱憎分别里面打转,爱憎分别取舍都堕落,这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就被不到你,因为你不想学,虽然三根普被,是被想学的人。
所谓:大地普降甘霖,难被无根之草。不想学佛、不想转,佛也帮不了你,如果你想转,即使业障再重,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十念一念必然得生,这是真实话,对真正愿意转的人讲的。我们发菩提心、发惭愧心、发勇猛心,要警觉不要随顺烦恼习气,不要随顺贪瞋痴慢。
我们的讲座即使再讲一百年,都还是讲这些东西、讲这些内容,但是我们贪瞋痴的业习太重,没有办法马上转过来,就要常常熏习,常常亲近善知识、亲近善友。我们的心太粗不能觉察世间的苦,自己掉到苦里面,还认为这个苦舍掉了不行,舍掉了难受,所以真正学佛会得到快乐,这种快乐不是世间欲求之乐,世间乐会乐极生悲,以苦为乐不是真的,它会变坏,是假的、是短暂的,实际上在大乘经里面讲,根本连一丝毫都不可得,连短暂的念头都没有,没有起时没有灭时。
你受乐的感觉有起有灭,那乐的感觉灭掉了,既是灭相何来起相,何来生相?既然是起相,就没有灭相可得,没有灭相那生相应该常相续,所以乐的觉受仍旧是假的,仍旧是虚妄,应该这样子观察。如果认为这乐是实有的,你去看它有起处吗?有灭处吗?若有起处,乐从何而生?生起应该常乐不应该灭,若灭了应有灭处,既已灭了应该不再生,所以它不是实有的。
我们众生不能觉察,不能觉悟,或是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你不肯接受,不愿意转变,那三根普被就被不到你了,佛菩萨就加持不上。所以自己要肯转、肯发心,不要怕难、怕苦,告诉你,这苦还是你这个妄想给自己的,还是自己给自己的,我们修行不是像世间人得到世间虚妄的快乐,那种快乐会变灭,有一句话讲,乐是坏苦会变坏的,不能相续,不会长久。
法性的真乐不从外得,不是从刺激感官而来,不是六根攀缘六尘而来,这种乐是舍妄,把妄想分别执着给舍掉,心不攀取,这种乐勉强说是一种安定,是一种轻安,实际上连轻安的境界都没有,都不可得,这就是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有人说佛法就是世间法,那是从体性上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梦中的境界,或是梦中的心,和你觉醒的心都是同一心,但梦境不会是觉醒的境界;不然永嘉大师怎么会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那是不一样的。会讲这种话的人,多半都是贪着这个世间,放不下、舍不掉、不肯舍,所以用这种话来安慰自己。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不要认为这个法门,既然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可以懈怠一点,也不用听经、不用看经教,认为一句佛号就能往生,心里要是真的有这一句很好,大家可以试试看,念佛一个小时不打妄想,能做得到吗?有人念佛连十声佛号都还打妄想,他的境界只能说: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我做不到,连十声佛号都还要打妄想,那要成就太困难了,最起码十声佛号不要打妄想,可以做得到,要有信心、要有自信我决定可以,我绝对做得到,我一定转得过来,没有疑惑,慢慢增进。
但是叫你们不要打妄想,不是刻意压念,不是以念止念,若刻意压抑自己的妄想,到时候念佛会出问题、会着魔,这话要先说在前头,正确的方法是,妄想起来不要管它,你就是念佛,跟着佛号走,不要随顺妄想。什么叫跟着佛号走?注意力放到佛号上,不要看到妄想起来就紧张,像看到蟑螂一样,赶快把它打死,不要乱杀生。你这样常常练习,久而久之,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跟佛号越来越熟悉,功纯自有佛加持。
我们要有决定力,不要压念,压念会得病。李炳南老居士以前带佛七,有几个人发疯,就是因为求快、求速又求成就,得了病
,是要很自然的这样去用功才对。所谓「外若迟缓。内独矢急。」你们是外若矢急,内独迟缓。「外若迟缓。内独矢急。」还有一种是表面上看起来很定,里面却乱七八糟,不是这个意思,很多学佛人,紧张起来的时候,外表看起来很定,里面已经七上八下不知道几回了。是要外面安定徐为,威仪不失,里面用功绵密不断,不间断不夹杂,这样会有工夫。如果连十句佛号都还起妄念,那个斯义宏深非我境界,跟法藏比丘见世间自在王如来「斯义宏深。非我境界。」可是大大的不同。你们要学六祖: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要向法师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学了几十年还生烦恼,那就不好了,发了心决定可以做到,不要气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