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庐山的“三大名寺”和“四大丛林”由来

发布时间:2024-10-24 04:03:49作者:正觉网
庐山的“三大名寺”和“四大丛林”由来

当佛教在庐山大规模发展的时期,道教在庐山也有相当的发展。除陆修静兴建的简寂观外,紫霄峰下的祥符观、先天观、景德观等,都先后建立。当时佛教的寺院,除山南有一部分外,多集中在庐山西北麓,而道教的宫观,却基本上聚集在庐山的东南麓。这种地域的分歧,犹如教义的分歧。慧远和修静也先后崛起,各自成为佛、道两家在南方的教主。他们二人,对佛、道两教的影响是重大的,对庐山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他们以及他们的弟子各以东林寺和简寂观为中心展开的竞争,也是激烈的。

陆修静创建的简寂观,原名太虚观,在唐代以前是庐山道教最重要的官观。观中的道藏阁有道家的经书、药方、符图一千二百卷,据说是用“龙箧贮之”,相当讲究。公元471年(宋泰始七年),南朝宋明帝在建康召见陆修静,询问他道家经典情况,陆修静回答说:“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等,总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其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一百三十八卷犹在天官。”陆修静所说的道教书目,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道教书目概数,其卷数也可与当时翻译成汉文的佛书一、四九三卷相匹敌,其余的“犹在天宫”,那是道士们故弄玄虚的话。庐山简寂观道藏阁,拥有当时最完备的道家藏书,是道教最大的经库。后来简寂观的道藏阁被火烧焚,十分可惜。

在简寂观内,有陆修静的演经礼斗石,传说石上履迹犹存。观后有放生池、浮来石、捣药臼、听松亭等遗址。听松亭是因纪念陆修静种植松树而得名。这些松树至清代还存在,“龙鳞雪幹,蔽日千霄”,“偃者拂地,耸者入云,虬枝古幹,图画所不能写”。

一千多年,一直是庐山胜景之一。相传陆修静所种苦竹,长出的笋,其味略甜,而归宗寺所做咸菜,其味反淡,于是庐山寺观中有这样的传言:“简寂观中甜苦笋,归宗寺里淡咸菜。”蔬菜变昧,应与庐山水土有关,但这里具有扬道抑佛的含意。

公元467年(宋泰始三年)宋明帝诏陆修静进京。公元477年(宋昇明元年),陆修静在建康的崇虚观去世。陆修静自己论着达一百余篇,并总编道家经典,是道教一代宗师。死后谥为“简寂先生”。取“止烦曰俭,远嚣在寂的意思。因此,他在庐山的太虚观,乃称为简寂观。他的遗体被徒弟们从建康运回庐山,安葬在布袋崖。陆修静生前曾要求徒弟们用布袋装殓他的尸体,抛入深山穷谷中。徒弟们不忍,仍然狼入茔墓。他的墓地,就这样称为布袋崖。

陆修静及其后一段时期,道教在庐山有相当的发展。到唐代时,除较为着名的简寂观外,还有新建的白鹤观、广福观和太平官。广福观在庐山西麓,靠近东林寺,俗称匡君庙,是祭祀匡俗的,历代都曾重修。太平宫在庐山北麓,唐玄宗时建,崇轩华构,规模宏大,道徒-度多至三数千人,盛况超过简寂观。但当其失去唐、宋两代皇家支持时,就日趋衰落。宋代以后,庐山宫观更少,在与佛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清代文人李渔为简寂观书写的一副对联,也毫不掩饰地反映了这种情况: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唐宋时期的庐山佛教,在东晋南朝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大小寺院多达数百所,是庐山佛教最繁盛的时期其中西林东林、大林,称为“三大名寺”。归宗、栖贤、开先、圆通,称为“四大丛林”。是庐山诸寺中,最为佼佼者。大林寺在庐山北端的云顶峰。慧远弟子昙诜,在庐山讲经台东南一带种植许多花木,蔚然成林。云顶峰因而又名大林峰,且选在云顶峰所建寺院,也名大林寺。这是庐山顶巅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公元817年(唐元和十二年)4月间,白居易曾游大林寺,邀同河南名士元集虚等十七人同行。白居易在《游大林寺序》中对于当年大林寺的情景,曾作具体叙述,这是有关大林寺的最早记载。他说:“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在大林寺西南侧,有两株由西域僧人带来的树种,相传为昙诜手植的娑罗木,一般称之为“宝树”。高千巨枝,亭亭如盖,“不庇凡草,不止恶禽,耸干无惭于松柏,成荫不愧于桃李”。至明清时,宝树仍在,明代文人袁宏道见后,赋《宝树诗》二首,其一云:铁千铜肤四十围,隔峰犹自望孙枝;涂云抹日空山里,曾见东林行道时。

栖贤寺,建寺时间较早,是在公元489年(南齐永明七年),由谘议参军张希奏建的。栖贤寺是唐代智常禅师所命名。他的用意,是为了纪念曾在庐山白鹿洞和栖贤寺读书的李渤。 智常禅师是唐代着名高僧马祖道一的门徒。马祖道一是佛教着名宗派之一禅宗六祖慧能的再传大弟子。道一也在庐山活动过,庐山东北端的马祖山、马祖洞、马祖寺,都因道一| 曾在这些寺院崖洞修行而以马祖的名称来命名的。道这一支派,在庐山的影响很大,庐山的许多寺院为道一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所主持。智常禅师是道一的得意弟子,很有学识和活动能力。他同李渤相交甚厚,与白居易也有往来。李渤在任江州刺史后,就委托智常负责主持自己当年在庐山隐居读书的这座寺院。智常就把它取名栖贤寺,借以纪念李渤。

栖贤寺的景致,可谓雄奇怪骇,,清幽险峻。寺院座落在庐山东南的栖贤谷中,背靠石人峰,五老汉阳两峰环峙左右,高山邃谷,美景辉映。栖贤谷是庐山最大峡谷之一,谷中溪水称三峡涧,山石夹峙成峡,陡峻深幽,溪涧中间怪石嵯峨,献撒盘屈。当大小溪流九十九道推波涌浪而来时,由于峡谷逼迫,往往是洄悬激注,奔腾倒涌,水流轰振,山谷应鸣,有如千军万马冲锋陷阵,“步骑驱蹙,更相蹈藉”。苏辙将它比为长江三峡,并撰写专文记述,因而名三峡涧,是庐山奇观之一。三峡涧流至栖贤寺附近,汇成深潭,名为金井、玉渊。玉渊潭是巨石拦截润水而成。石形上部突出,下部收敛,涧水至此悬空直下,集聚为谁。谭深色碧,水珠溅沫,日光照射,闪耀夺目。渊旁有南来着名诗人张孝祥手书的“玉渊”二字。金井在玉渊的下方,形状略小。金井附近,同栖贤寺夹洞相望,有天下第六泉,又名“招隐泉”。泉水清凉甘甜,夏季饮用,消暑解乏。天下第六泉的名称,是经过唐代隐士、《茶经》作者陆羽品评后确定的。

泉水旁边建有陆羽亭,相传为陆羽煮茶的地方。在天下第六泉旁,有飞桥横跨峡谷两岸,这就是着名的栖贤桥,又名三峡桥,俗呼观音桥。桥在1014年(宋大中祥符七年)建成,桥长九十尺,宽一丈二尺,高六十尺,桥洞圆形,全用首尾相衔、凹凸相楔的巨石建成,在庐山古建筑中是首屈一指的。三峡涧汇集九十九道溪流、二十四处深潭,一年四季均由桥洞奔泻而下,每逢雨后,溪潭暴涨,更是奔腾澎湃,惊心动魄。清人屈大均赋诗形容这一壮观场面说:二十四潭争一桥,惊泉喷薄几时消一山瀑布归三峡,小小天风作海潮。栖贤寺是庐山名刹古寺之一,最繁盛时期在唐宋,僧房多达数百间,殿堂楼阁繁复,寺僧也多达五、六百人。栖贤寺一带,风景古迹荟萃,是庐山名胜之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