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显法师:普贤十大愿王【忏悔业障】
发布时间:2024-11-05 04:03:55作者:正觉网
第四个是「忏悔业障」。
忏悔业障。要会忏悔业障,该怎么忏?现在很多人在拜梁皇宝忏、三昧水忏、大悲忏……等等,这些忏本的内容都非常好,问题是要会忏。所有忏本的内容,无外乎这首偈子:「罪从心起将心忏」,这句话大家都会,都知道自己会起心动念,一旦起心动念就落意识(落种子)。
虽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可是不知道什么是心,心又在哪里?
《楞严经》讲:「心目为咎」。你今天为什么会变成众生?就是你的心在攀缘。「目」就是「六根」,是代表六根的意思。六根里面举眼根做代表,其实是包含六根。是心在妄动,六根在攀缘,所以阿难说:「心目为咎」。所以要知道,让你成就的也是心目,也是你的心跟你的六根。问题是「心」在哪里?若用攀缘心当作是自己的心,那这个心、这个罪就除不掉,还常常在造罪。这就是《圆觉经》讲的:「虽勤精进,增益诸病」。天天在用功、在读经,早上做早课念《楞严咒》,或是念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晚上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忏悔今天发愿完以后造的罪,那等于发空愿、等于没忏。你要是白天不造罪,晚上这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就不用念了,因为懂道理,知道不要随顺攀缘心,攀缘心不是你的心。你的心到处攀缘、到处造业,碰到人就讲是非,不光讲自己的是非,还讲别人的是非,碰到邻居,到处说人长短、说三道四,这就是攀缘心。叫你静下来也静不下来,来道场念佛,念半个小时就全身不对劲,那就是攀缘心在躁动。
所以说「罪从心起将心忏」,要知道这心在哪里,千万不要认妄为真,当把这妄心空掉的时候,「心若空时罪亦亡」,了解了实相,知道这妄心不可得,化空它,造罪的根源就没有了。要不随顺造罪的根,刚开始很勉强,甚至习气现前的时候,也只能将它暂停一下而已,不到一分钟,马上习气又起现行,这瞋心、贪心习气难伏。所以贪、瞋、痴、慢、疑,叫「五钝使」。「钝」是「难除」的意思,「五钝使」习气重。「五利使」比较容易断掉,「知见」好除,错误的知见藉由听经可以转,但是业习要透过修行,不断的磨练它,它才能除掉,知道业性本空,知道无明本空,知道众生心本来清净,知道这在打妄想的不是我的真心。知道了还出不来,就提起佛号,不随顺它,它当下就销亡,最后,佛号功夫到,见性了,连这方便也舍掉,那就真叫「打开本来」,这是实修功夫的过程,不是纸上谈兵,修行是来真的,不是闲话说一场。
「心若空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那把这造罪的根除掉了,这下心也亡了,罪也灭了,能造的心灭掉了,所造的罪当然就空了,这才叫做真正的「忏悔业障」。所以要从性体上去忏,不是只有从事相上,事相上叫「事忏」,事忏要能达理,才叫真正的忏悔,不能只停在事相上忏悔。当然,事相上跟佛菩萨忏悔是必须的。但也要知道理性上,这过失本来性空、本来不有,佛性是觉,今天迷失本性,造作不觉之事,应当生忏悔心。迷失以后做的事叫不觉。所以今天听闻大乘佛法,知道怎么忏悔,知道心性本自清净、罪性本来空寂,这才是真正后不再造。
前念起时,后念不相续,这才是后不再造。那怎么令后念不起?只要你照破它。那就能令后念不起。这才是真正的忏悔业障。业就是行为!三业的行为—身的行为、口的行为、意的行为,造作之后障碍了我们的佛性,就叫业障。以能照的心把三业化空、观破了,或是念佛念到它断掉,那业障就消掉了。所以常讲消业障,要这样真正去消!在忏本里面都有教,只是你们不会而已。不是说做法会不行,做法会当然可以。那要会忏,业障才有忏掉,精舍这里没有做法会,但是我们没有反对做法会,你做法会也很好,可以帮助众生。那么众生受不受帮助呢?那要看他自己解不解其中的道理。不是你去拜个忏,这样业障就忏掉了。在拜忏的时候忏掉了。回家又开始造业了。
在道场大家都是菩萨,回去每个人都是罗剎。为什么?缘不好!刚忏完是菩萨,回家一看到小孩,马上就开始,瞋心就起来。小孩这个没做好、那个没有做好,瞋恨心就起来了,变成罗剎。所以这就要清楚了,那再隔天就更不得了了,变鬼王了。怎么说?本来从菩萨退成小鬼—小罗剎,隔天去上班一生气就变大罗剎,尤其是有的当主管的。所以都要注意!这都是在漏失你的功德,所以在末法,缘不好就是这样。你的工作都是浮躁的,没有办法让你的心安定下来,所以你的烦恼很难调伏;常一遇到境缘马上就被烦恼转。真的像达摩大师在《安心法门》讲的一样:「迷时色摄识」,识被这个色所牵引,被境界转了,你的心—心就是识、识就是心,迷惑的时候,你的识心被境界转。所以忏要忏到心底,不要只在表面上。
有些人忏悔是假忏悔。他的忏悔是口头忏悔,只是为了不要被骂,只是想逃避责任,所以他忏悔、说对不起,这忏悔是假的,下一次他还是会如此。所以真忏悔很重要。有忏悔心才有惭愧心。
惭是对自己、愧是愧对别人,惭愧是善法。人的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心所有二十六个。根本烦恼六个,随烦恼有二十个。「随烦恼」就是随着根本烦恼起来,因为迷惑颠倒,所以众生烦恼习气重。要是觉悟了,那就善恶俱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