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口舌是非
发布时间:2024-09-02 04:04:02作者:正觉网
如何面对口舌是非
明白这些道理后,应当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念,断除口业的根源。一句话、一个行为,其实都是心念的呈现。当念头充满贪、瞋、痴时,所说的语言便不清净。所以生活中,要时时刻刻保持觉性,经常思索、检讨自己的言语是否恰当。避免说明事情时,妄加感受或情绪,而引起不必要的伤害,甚或破坏了和谐的关系。
当我们面临各种口舌是非时,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念?让心不随境起舞,从而造作恶业,让自己也落入口舌是非中,是生活中重要的课题。我们可以从四个不同的方向来思惟;当观行成就,面对种种境界自能忍心不动,从而感化他人。
一、 对境不起心
烦恼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心念作不了主,心随境转,让外境控制了我们的喜怒哀乐。只要常常训练这念心,保持清净,不随便起心动念,提升觉察、觉照力,定力日久功深,面对是非、顺逆境界自然能忍心不动。即使起心动念,也能很快返照,不至于念念相续。
二、 对一切恶口的众生发起慈悲心
众生出于无知而造口业,日后自受恶报。今日我们得闻正法,明白因果的道理,更该起一份慈悲心看待,学习诸佛菩萨不忍众生苦,一次又一次教化众生,身语意业永无疲厌的精神。
三、 深念世间无常幻化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本是生灭法,没有一件事永恒存在;有形有相、无形无相的事物皆不免无常。恶念、恶口也终究是无常。回想我们从小到大经历过的顺、逆境界,当时那念快乐、哀伤、气愤的心如今早已了不可得;反观现在所处的是非逆境,本质亦虚妄不实,也终将烟消云散。
四、 反省检讨,虚心接受
他人所言是真实的,便要真心改过;如果是不实的,心也要放下,莫要耿耿于怀,一味地责怪或排斥。唯有平心静气看待自己,虚心接受,人格才能真正提升、进步。世间万事皆有其因缘,苦乐顺逆境界都是业力的呈现。《达磨二入四行观》中的报冤行提到:“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若能如此思惟,便能甘心承受,当下自在;即使受到冤枉,也不会怨天尤人。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见解不同,对许多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当无法以体谅包容的心去看待时,便容易产生磨擦、互相批评,种种是非于焉产生。报纸经常报导父子、夫妻、朋友因为口角冲突而互相伤害,甚至杀害;言语伤人的力量可见一斑。古人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佛法也强调身、口、意三业清净,方得建立圆满的人格--可见慎守口业之重要。
所谓口业清净,便是去除四种不好的语言习惯:一、恶口──粗恶、诽谤、令人烦恼的话;例如脏话或尖酸刻薄的言语。二、两舌──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等破坏他人和合的话;例如用不当言语,挑起双方的仇恨、猜忌。三、妄语──虚妄、欺骗、不实在的话;例如不肖商人将劣货谎称为上等商品卖出。四、绮语──华而不实,令人心生邪想的话;例如黄色笑话或言不及义、卖弄口才的话。
说上述四种不清净的语言,未来必定招感恶报:恶口者常闻恶声,并多诤讼。两舌者易眷属乖离、亲族弊恶。妄语者多招诽谤、口气臭、常为他人所骗,纵说实语人不信受。
明白这些道理后,应当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念,断除口业的根源。一句话、一个行为,其实都是心念的呈现。当念头充满贪、瞋、痴时,所说的语言便不清净。所以生活中,要时时刻刻保持觉性,经常思索、检讨自己的言语是否恰当。避免说明事情时,妄加感受或情绪,而引起不必要的伤害,甚或破坏了和谐的关系。
当我们面临各种口舌是非时,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念?让心不随境起舞,从而造作恶业,让自己也落入口舌是非中,是生活中重要的课题。我们可以从四个不同的方向来思惟;当观行成就,面对种种境界自能忍心不动,从而感化他人。
一、 对境不起心
烦恼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心念作不了主,心随境转,让外境控制了我们的喜怒哀乐。只要常常训练这念心,保持清净,不随便起心动念,提升觉察、觉照力,定力日久功深,面对是非、顺逆境界自然能忍心不动。即使起心动念,也能很快返照,不至于念念相续。
二、 对一切恶口的众生发起慈悲心
众生出于无知而造口业,日后自受恶报。今日我们得闻正法,明白因果的道理,更该起一份慈悲心看待,学习诸佛菩萨不忍众生苦,一次又一次教化众生,身语意业永无疲厌的精神。
三、 深念世间无常幻化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本是生灭法,没有一件事永恒存在;有形有相、无形无相的事物皆不免无常。恶念、恶口也终究是无常。回想我们从小到大经历过的顺、逆境界,当时那念快乐、哀伤、气愤的心如今早已了不可得;反观现在所处的是非逆境,本质亦虚妄不实,也终将烟消云散。
四、 反省检讨,虚心接受
他人所言是真实的,便要真心改过;如果是不实的,心也要放下,莫要耿耿于怀,一味地责怪或排斥。唯有平心静气看待自己,虚心接受,人格才能真正提升、进步。世间万事皆有其因缘,苦乐顺逆境界都是业力的呈现。《达磨二入四行观》中的报冤行提到:“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若能如此思惟,便能甘心承受,当下自在;即使受到冤枉,也不会怨天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