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楞伽经详解

发布时间:2022-03-24 11:09:56作者:正觉网

【原文】:

“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翻译】:

大慧所问以及其他没问到的都是佛子所应问的。这些问题如能做到一一与实理相对应,就会远离各种边见之过也。佛说:佛法是离言说的,我现在无说处显示言说,只为方便建立故,依次为你说,请佛子们好好听。上述的108句,诸佛所说法也不外乎这些。

在以后的各章节中上述这些问题会一一展开。

【原文】:

“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土句非刹土句,阿冕句非阿冕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数句非数句,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犍闼婆句非犍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密句非波罗密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起句非灭起句,治句非治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翻译】:

这一大段是对大慧所问的一切问题的彻底否定。意思是说大慧所问问题皆是从妄想分别而来,是判断性思维,是意识的作用,穷追其理,句句见相,句句不离言说,这些东西如果全装进心里还得了,心就别想静了,这明显是执著强烈的表现。如果妄想心不生何来这么多的问题?只要能做到不生妄想,冥禅入定,即可证得菩提,因此知道这么些东西没什么用。但为什么还要说这些东西呢?这些并非是给悟性高的弟子们说的,而是给那些你不说就不可能明白的众生说的。

这一大段的翻译比较简单,就是对大慧所说的那些话都做了否定。比如第一句,是对大慧关于什么是生,什么是不生的否定。不生句生句,其中的一层意思是不生即是生,“句”指的是句义。当你想到不生这两个字或不生的这种境界时,即是产生了不生的这种念头,因此真正入定的人连“不生”这样的想法都不能有。更不要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千万不要生杂念啊!你这样一想即是杂念。大慧所问问题虽多,但所问之义总不出前三句,即: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这三句皆是判断性句式:是不生还是生啊?是常还是无常啊?是有相还是无相啊?不生即是生,生即是不生,生非生,不生非不生。常即是无常,无常即是常,常非常,无常非无常。有相即是无相,无相即是有相,有相非有相,无相非无相。现举例说明,譬如生与死的关系。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如何理解?生是从死中而生,死是从生中而死。儿童死了,就生出少年,少年死了就生出青年,青年死了就生出老年,老年死了就生出死,死死了,就转生。一秒钟之前的你死了就生出一秒钟之后的你,昨天的你死了就生出今天的你。果是怎么产生的?果是榨干了花的营养,是建立在花死基础上产生的,花是因果的产生而死。儿童是因奉献了童年的精华而死,少年是因汲取了儿童的精华而生。生非生,生中必有死;死非死,死中必有生。就如同大海的波浪,当波浪向上升起的速度大于回落的速度时就表现为上升,当回落的速度大于上升的速度时就表现落。生与死的关系与常无常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那么生与死的关系是常还是无常呢?既是常也是无常,既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因生与死这种现象流转不绝,这种流转不绝即是常,世间法永恒地变化即是常;但生不能总生,死不能总死,因此又表现为无常。生与死是常与无常矛盾对立的统一。另外这段中的每一句不仅对句义做了否定,同时也是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否定,比如烦恼句非烦恼句,烦恼这个句子能表现出烦恼来吗?显然不能,这几个字根本无任何意义,因此千万不要执著于文字,文字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完全是人妄想心生境之故。任何语言都无法真实描绘客观事物。比如月亮,当你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你就真正看到月亮了吗?显然没有。那么什么是月亮?有人说月亮就是环绕地球运转的卫星。这样的描述就是真实的月亮吗?月亮就是月亮,为什么又弄出地球、卫星两个名词作比对?卫星就是月亮吗?这样的概念如何能反映月亮本体?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的时候总是要拿出与之差不多的东西做参照或比喻,否则就无法描述,但这样的比对较之真实的事物本体相去甚远矣。就如同用卫星比对月亮,环绕地球旋转的卫星岂止月亮?人造卫星不是卫星吗?再比如什么是1?有人说1是自然数?那么自然数就是1吗?自然数并不等于1,这样比对是不是太夸张了,如何能反映1的本体?就如同把大海当作澡盆子,你不觉得这个澡盆子太大吗?再比如,什么是人?有人说人就是两条腿的动物。那么两条腿的动物就是人吗?小鸟也有两条腿,小鸟是人吗?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在现实生活中你给我找出两条直线来让我看看,这样的直线应该是没有宽度只有长度的线,存在这样的线吗?显然不存在!这不是妄想吗?即使你找到的线再细,比头发丝还细,它也有宽度啊!那么两根头发丝相交有几个交点?显然是无数个呀!所谓的点是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得到的,是没有大小等数量关系的,但这样的点谁能找到?如果数学是荒谬的,那么人类还有科学吗?没有,全是妄想。由上可知,人类思维产生的东西、形成的定理、概念、定义都无法反映真实,都是荒谬的。一切法如幻!因此以下所有的句子皆是佛祖对大慧所问问题的否定,意思都差不多,在这里没必要一一细论,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就是否定嘛!还有什么可说的,只要对我上面所说的理解了,如下诸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段结尾处佛对大慧所说的意思是:大慧!以上108句,是先佛所开示,你与诸大菩萨应该修学!

【名词】:

1、男女林:一种树林,所结之果酷似男女形状,成熟之时颜色艳丽,成熟后不多时便坠地,状如死尸,不久便腐烂,臭秽不堪。佛门弟子多认为此林虽美,但其果外形却如裸男女之状,故以此林做不净观。何不净?心生妄想尔,即会让人感觉奇怪,为何果会有男女之形?

2、诃梨:也叫诃梨勒,一种树的名字。该树似木槿,叶长椭圆形,白花,初秋结果。果实青黄色,卵形,上有5、6条棱,能治疗眼疾、风邪、胃脾肝肾诸多疾病。

3、阿摩勒:一种树的名字,枝叶似合欢木,小白花,果实形似核桃,奇香罕有,味酸甜可口,果根可入药。该果色如黄金却内外通透,佛看世界就如掌中之阿摩勒果,一眼看透。

2、甘蔗种:据佛本行集经卷5载,大茅草王舍王位出家后,得道成仙,被称作王仙。仙在当时的印度人看来也像人一样都是有寿命的,尽管寿命很长,也终究有老的时候,印度的仙与中国古代道教的不死之仙是不同的。在王仙老到不能走路的时候,他全靠门下弟子出去乞讨为生。一天,弟子们又出去乞讨。弟子们担心走后王仙会被虎狼吃掉,就用一个草笼把王仙装了起来,并悬挂在树杈上。王仙身着白衣并留有白胡须,猎人以为是白鸟,便一箭将其射杀。王仙的血滴到地上,生出两株甘蔗,这两株甘蔗经日晒后破裂,一个男孩从一株甘蔗的裂缝里走出来,另一株里则走出一个女孩。当地王国的大臣们听说此事后,便将他们收养在王宫里。因男孩是从甘蔗里出生的,甘蔗本身不造恶业,而且还供给人类优质甘甜的蔗糖,属善,因此把男孩叫善生,也称作甘蔗生,又因为日晒的缘故,又称男孩为日种。女孩被称作善贤。他们长大以后,大臣们立善生为王,立善贤为王妃。善贤为善生生了一个儿子名长寿。后来善生又娶了一个妃子,这个妃子又给善生生了四个男孩。善贤见自己的儿子虽端庄惹人爱却无王像,担心后妃四子与己子长寿争夺王位,便施展妖媚魅惑善生,让善生放逐后妃的四个儿子到国外,善生果然被迷惑,遂驱逐四子出境。后妃亦随四子而去,他们在雪山之南建国,立释迦姓,又名舍夷,造迦毗罗城,四子殁三,只剩一子名尼拘罗,传至第五代释迦牟尼佛祖即问世。这就是甘蔗种与释迦种的由来。

【辨正】:

1、“云何所作生,进去与持身” :南怀瑾在他所著的《楞伽大义今释》中翻译为“何以一切所作所为,能够形成因果的作用呢?怎样会入胎而形成此身的存在呢?”这句明显译错了。这里的“所作”是承接上文,指获得无色定、灭尽定、灭想定等入定行为,“生”指入定后生起的正觉(慧果),“进去”指的是入住某个境界,“持身”指入定修持的身体状态。意思是为什么入定生起正觉后就能持身入住在那个境界里而不动摇呢?他把“所作”理解为“所作所为” ,“进去”理解为“入胎” ,“持身”理解为“此身” 。在古今中外所有楞伽经译注当中恐怕只有南怀瑾先生这样译。大家不妨查一下。

2、“云何见已还” :南怀瑾译为“怎样是已见到不还果的境界呢” 。而魏译本《入楞伽经》中译为“断所见” ,唐译本《大乘入楞伽经》中译为“退诸见” ,中国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译为“还灭虚妄之见也” ,由此可见魏译本、唐译本、太虚大师所译皆同义也。这里的“见”指的是断见、常见等错误的见解,“还”指的是还灭,而南怀瑾先生却认为“见”是“见到” ,“已还”是“不还果” ,即是“已还”何成了“不还”?荒唐!

3、“云何国土乱” :南怀瑾将其译为“何以国际间有战争和内乱的发生呢” 。这样的译法是不是太狭隘了?难道佛法是研究国际战争的吗?这里的“乱”指的是世间一切生灭之法,各种各样的生灭变化,或者说是较大的生灭变化。比如洪灾、旱灾、虫灾、雹灾、地震、火山、瘟疫、生物界中你死我活的争斗,包括人类的战争和社会的动荡等等。

4、“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 :南怀瑾翻译为“何以世间会有男女等众生,又有诃梨阿摩勒等果木呢” 。关于男女林的解释,明代释德清大师、近代太虚大师皆认为是树,并对树的形态做了详细的说明。具体解释我在前面已作注,不再重复。

以上诸句只是开篇的几句话,南怀瑾先生就弄出这么多的错误,而且远不止这些。通观南怀瑾翻译的这部经,错误之处相当多,不仅理解有错误、文字有错误,而且断句的错误更多,这给大家理解楞伽经原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之所以要列举上述诸句做以辨正,是要提醒大家不要盲目崇拜,一定要用心去读佛经,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取各家之所长,补己之所短,逐步悟得佛学的精髓。南怀瑾在他所著的楞伽经中也承认其翻译不十分合本义。比如他在书中的《凡例》中说:“本书只取楞伽经的大意,用语体述明,以供研究者的参考,并非依据每一文句而译。” ,“本书译述大意,只向自己负责,不敢说就是佛的原意。读者如有怀疑处,还请仔细研究原经。”等等。

楞伽经难不难读?难!我读这部书的时候经常犯困,有时一天都读不上一页,前两卷还可以,到了三四卷的时候稍不留神就把人给绕迷糊了。南怀瑾先生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译著甚丰,语言翻译较为浅显易懂,这是他的优点。不可否认,他的书对于初接触佛学的人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他的著作我读得很少,完整读下来的只有楞伽经一部,他所写的关于楞严经方面的书,我看了一部分,发现里面的错误明显少,这也从一个层面表明译注楞伽经较译注其他佛经有难度。如果你悟不通楞伽经,至少说明你没有真正领悟佛法的精髓,也很难进入佛法更高的层次。

限于篇幅的关系,以后不会再单独列出辨正内容,也不会大量引入南怀瑾先生的译注做比较,我只能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写这部书本身上,望谅解。

【原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解说】:

这一段如果单从翻译的角度来说非常简单,不必我翻译大家都能看懂。但是其中蕴藏的佛理确是极其深邃的。不论你有多么大学问都是不可能了其究竟的,即使成了菩萨也不行,必须成佛之后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必须要成佛才能真正明白呢?因为成佛就意味着脱离了肉体凡胎,脱离了肉体凡胎就进入到了那个不可思议的境界里,进入到那个不可思议的境界里才能知道那个世界的事,而凡人是无法进入到那个境界里的,因此凡人无法了知明矣。

诸识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八识,还包括各个识所对应的对象,即心所。什么叫心所呢?比如眼识看到一朵花,这朵花进入人眼中,被眼睛摄取,这种被摄取的作用就叫心所。当然虽然被眼睛摄取,但在刚一接触的刹那还不能分辨,一分辨就是意识的作用,意识分辨花的作用是意识的心所。等等,其他诸识都如此。

生、住、灭:广说有生、住、异、灭四种,生指的是因缘而生起,譬如种子缘温度、湿度、土壤等良好的自然条件而萌发。住指的是生起之后有暂时停留的现象。异指的是虽然暂住实质却是霎那转变的。灭指的是刚缘生即消失,譬如一秒钟之前的你消失变成一秒钟之后的你,一秒钟之前的你无法再找到,即是灭。灭不等于绝对的死亡,生中即有无穷灭,当然死亡也是灭。灭是一个从相对到绝对的变化过程。人的一生仿佛是穿着笨拙的潜水服、背着沉重的氧气瓶在大海里遨游,游过一段长长的距离最后踏上大陆,到了陆地才明白这潜水服还有这氧气瓶实在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太束缚人了,因此迫不及待地将这些东西甩掉,感觉比在水里轻松多了。而真正束缚我们的又岂止是这潜水服和那氧气瓶?不甩掉肉体凡胎,人类永远不会获得大解脱。

大慧问佛:“世尊!八识和各识所对应的心所各有几种生、住、灭呢?”

佛告大慧:“诸识各有两种生、住、灭,不是靠人的意识能想得出来的。诸识有两种生,即流注生和相生;有两种住,即流注住和相住;有两种灭,即流注灭和相灭。”

流注生、住、灭,指的是像水流那样连续不断地流转轮回。也有把流注生住灭称为等流生住灭的。这种轮回受业力的作用或者现世现报或者来世再报。如果你种下去的是善种,那么现世或来世都必定会得善果;如果你种下去的是恶种,现世或来世必得恶果;如果你种下去的是无记种,也就是不善也不恶的种,现世或来世一定得无记果。流注生住灭同我们平常所说的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差不多。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你偷了别人的东西,后来被人家察觉是你干的,你擅偷的种子就种在了那个人的心里,于是那个人便开始恨你,注意你,并将你擅偷这件事通报给其他人,提请他人注意,于是你身边所有的人都知道你擅偷,都开始注意你、疏远你,同时被偷的那个人一直不忘找茬报复你,恶报的种子开始在他的心里萌发。一天你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贪欲,又去偷别人的东西,而此时人们早就关注了你,在你得手的瞬间即被人们得个正着,结果饱受了一顿毒打,一只手被人们给砍掉了,这就是恶有恶报,现世现报。你这擅偷的一念引出多少恶报的种子?种子的业力作用是相当强大的,比如一颗种子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收获的并非只有一颗新种,而是会生出大量的种子。善种会生出大量的善种,恶种会生出大量的恶种,不善不恶种会生出大量的不善不恶种。如果你一生做好事,现世却没受报,那么来生你可能会直接得到罗汉果。你做的那些善事都是小事,无论有多大都不算大,因为罗汉果不是你用物质或金钱能换来的,罗汉果属大善,直接得菩提,直接脱离生死轮回。这就是因果报应的巨大业力作用。但是来生的事会不会有呢?来生真的会得罗汉果吗?凡人无法知晓,我们只能听佛说,不成佛谁也不知道,菩萨也不行,可事实上谁又听佛这样说过呢?如果佛能像人一样说话或者辩解他是否还是佛?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那些现象,比如儿子像父亲,父亲像爷爷,鸡产蛋,蛋孵鸡,虎生虎,兔生兔等等这些现象都属于流注生住灭范畴,该是什么还是什么。

八识的种子均有流注生住灭的现象。比如眼识,一个茶杯进入你的眼中,杯子的种子在你眼中生起眼识,同时杯子的种子也进入你的意识,你的意识马上知道这是一个茶杯;你的意识分辨刚结束,你的眼识马上看见这个茶杯有两部分构成,而此时你眼识生起的那个茶杯的种子消失,被茶杯的两部分种代替,茶杯的两部分种子也迅速进入你的意识,你的意识马上知道这两部分是杯盖和杯体;你的意识命令你的手打开杯盖,你的眼识马上看到了这个空杯,同时茶杯有两部分构成的种子在你眼中消失,被空杯的种子代替,你的意识马上知道这个杯子可以装水或知道这个杯子没水。这就是种子的生灭变化。其他各识也皆如此。种子生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就是指当时的行为),现行生种子,辗转相续,连绵不绝,流注不断。这种流注通于真妄,诸识皆有真妄两性,在诸识流转过程中,有一分可断灭之妄,便有一分不可断灭之真,譬如眼识,眼识消失以后,是不是就一无所有了呢?不是,如果真彻底没了,那么这世界上怎么还会有眼睛这种现象存在?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未被前七识所熏时,会自己发生生灭变化,这种情况为阿赖耶识所独有。

相的生住灭变化,是指相变,也就是现世和来世的果报会不同,不像流注生住灭那样人生人、虎生虎、兔生兔,善生善、恶生恶。而是变成了人不生人,虎不生虎,善不生善,恶不生恶,这种相变被称作异熟。流注生住灭现象可以看作异熟因果变化的一个继续。另外根据辩证法,流注生住灭现象还可以看作量变,而异熟则是质变,流注的量变导致异熟的质变。在那个时代里,释迦牟尼佛祖就掌握了质量互变的规律实在不简单。另外他还发现了增上因果作用,也就是促使量变引起质变的辅助条件,由此可见佛学比辩证法还要完善。

异熟现象必须隔世或隔几世才能发生,现世不会有。异熟现象只有佛才能知晓,凡人不可能知晓。隔世的事谁能知道?所有的异熟果均是无记果,也就是无善无恶果。异熟有这样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异时而熟,也就是因果不同时熟。如果有人砍了你一刀,你身上的血马上流了出来,刀是因,血是果,因果同时作用,这不叫异时而熟。你春天播的种子,到秋天收获了,这叫异时而熟。但这依然不能称作异熟。因为种子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也就是没有发生相变,原来是什么样子,成熟之后还基本上是那个样。异熟除了时间有差异外,还表现在本质变化上。譬如将葡萄发酵,葡萄变成了酒,因果明显不同,这就是质变。这种质变被称作变异而熟,这是异熟的第二个特点。譬如人生前作恶,死后就可能下地狱或变牲畜,生前行善,死后可能会变成天人或阿罗汉。下地狱或变牲畜就是受苦,变成神仙就是受乐。苦与乐是属于善还是恶的呢?非善非恶。苦与乐皆没有善恶之性。你问问你家的宠物狗是善还是恶的?你问问耕田的马是善的还是恶的?生前的善因或恶因导致来世的乐果或苦果即是异熟的第三个特点异类而熟。苦乐二果皆是无记的,所有的异熟果报都是无记的,都是非善非恶的。善恶之因隔世变化之后并未导致善恶之果,却导致了与善恶不同类的无记果,这就叫异类而熟。

这种异熟现象按照现代生物学观点来看是可能发生的,因为人类同其他一切生命体的基因密码子都是一样的,只要改变这些基因密码子的排列顺序生命体之间就可以互换。但是这种互换关系与人生前所造善恶业是否有关,科学无法证明。因为密码子的意义至今还无人能真正揭开。

所谓的善恶,都是人的意识分别作用,你不去分别何来的善与恶?佛眼观世界一切平等,众生平等,善恶平等,无善无恶。地狱、牲畜、饿鬼、人、阿修罗、天本身都无善恶之性。如果说有善恶,那么人是善的还是恶的?你怎么来定性?你所谓的舍善,本质上是在成全你自己,这也是一种私心,是为了成佛,没有成佛这个巨大的利益驱动,你是否会真心舍善?而舍善本身其实也是在造业,而且可能还是造恶业,比如你对一个快死的人舍善,他活了过来,但这个人并没有感激你,因为他是个恶人,他认为你很有钱,便杀了你,并将你身上所有的钱财全部抢走,随后这个人做了更多的恶。因此你的舍善反而间接助长了邪恶,给人间带来更多的灾难。另外你明知道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苦的,却对他人施舍,让他们活更长的时间,这与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他受更多的苦刑有什么不同?那么你这样的施舍是善的呢还是恶的?再比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农夫把一条冻僵了的蛇救活了,而蛇却把农夫咬死了。那么这个蛇是善的还是恶的?有人说是恶的,我说不见得。如果你不能从蛇咬人这件事中跳出来看,那你永远都只能生活在迷雾里。蛇为什么会咬人?蛇知道农夫是在救它吗?蛇与人生活在两个境界里,根本无法交流,蛇怎么可能理解人的意图是什么?蛇咬人这是蛇的本性,这个本性并没有什么善恶的分别,它必须这样做,因为它不明白人想要干什么。它醒来也未必知道自己是怎么醒的。它见有人在它的眼前,以为是要害它,它感到十分的恐怖,为了自卫才向人发动了进攻,假如真的有人要害它,难道它连反抗也不可以吗?如果它连自卫的本能都丧失了,它如何在这个世间生存?只能任人宰割吗?蛇嘴里有毒,那不是蛇的错,它未必知道自己的嘴里有毒,这个毒是大自然赐予它的。再说那个农夫,他真的是善良的吗?真的是为了救蛇吗?谁能保证他不是为了吃这条蛇的肉?冬天的蛇冻僵了这是正常现象,何必要将蛇暖过来?暖过来放掉还会被冻僵。他作为当地的人,能不明白蛇在冬季生理机能变化的道理吗?既然明白为何还要将蛇暖过来?他的动机会是纯正的吗?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寓言,阐述对恶人不能动善念,但对恶人不动善念这是佛子之所为吗?

世间本不存在善恶,假如地球上没有人,那么这个地球上的一切谁来分辨善恶?什么又是善恶?如果你连意识的善恶分辨作用都断灭不了,如何能得无分别智?刚出生的小孩有善恶的观念吗?狮子、斑马和草构成一条生物链,这条生物链孰善孰恶?善与恶在这条生物链里构成一个动态的平衡,缺少哪一个环节能维持这个平衡?善与恶是辩证的统一,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如世间必须有阴阳、有男必有女,有实必有虚,有光明必有黑暗是一个道理的。如果只有光明没有黑暗,人如何休息?太阳总当头照着,谁能受得了?地球上还可能存在生命吗?

普渡众生绝非是从物质上、金钱上施舍,这种施舍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应该效仿佛祖,向世间弘扬佛法,最终让人们从世间得大解脱才是根本

金钱和物质这两种东西无论是得到还是送出皆是染尘。得到等于染污自己,送出则是染污他人。妄图用物质或金钱来换取佛法是不可能的。舍善本身并不能从根本上断除你的贪欲,因为当你舍出去的时候,你心里可能会得到安慰,你为什么会有安慰感?因为你认为你所做的是善事,善有善报,你为了得到善报而为之,这才是你的目的,因此你的施舍是带有目的性的,这种目的性恰恰与你的施舍相抵消,你得到了你想得到的,他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你们两个摆平了,谁也不欠谁的,因此你等于什么都没做。目的性本身就是一种贪欲,是一种精神领域里的贪欲,同物质满足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物质满足最终也将反映到精神满足上。

要想彻底断除贪欲,只有靠证悟,金钱、物质都靠不得。尘世上善非善,恶非恶,善是幻,恶也是幻,善恶皆是变化,皆是幻,一切法如幻,站在地球之外你将看得更清楚,什么善恶是非,一切不过是变化尔。一团美丽的火焰,我们都希望它永远燃烧,可是它最终还是会熄灭的,人世间的生与灭皆如这火焰。无所谓善恶耶。

首页1234567891011121314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