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网

楞伽经详解

发布时间:2022-03-24 11:09:56作者:正觉网

【原文】: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解说】:如果修行者进入禅定境界,有微细习气流转却不觉知,而起这样的念头:我的识已灭,入于禅定三昧(正受)。其实并非是诸识灭而入三昧,因为还有无始妄想习气种子在藏识中尚未灭。因此说,识并没有灭尽,只是暂时伏住六识不取境界罢了。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意思就是原来随境界转的六识不再具摄受境界中六尘的功能。故灭,意思是故以之为灭,其实并没有灭。什么没灭呢?微细的妄想习气没灭。

【原文】: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解说】:大慧!这微细藏识(阿赖耶识)究竟边际在哪里呢?除诸如来和住于如如不动地以上的大乘菩萨之外,其余的像声闻、缘觉、外道他们修行所得的所谓三昧智慧之力,再高,即便使出一切力量来,那也是无法测量解决得了的。

【原文】: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解说】: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是指菩萨们以智慧力巧妙了别诸地之相。余地相就是指从初地到十地各住地之相。

决断句义,意思是善达佛所说诸法。

最胜无边善根成熟,意思就是依最胜修,广大无边的善根逐步圆满成熟。

离自心现妄想虚伪,远离自心所现诸妄想。

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意思是安于山林之中,从低到高逐步修行,渐升诸地,可见自心妄想微细相之流注生灭(普通人是无法见到的,这是指变易生死,需实证)。宴,安逸、安闲之意。

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意思是(变易生死过后,微细妄想不存,一念顿证无生)十方诸佛同时来为你灌顶加持,从而得神通正定之大自在力,一切真理、善知识了然于胸,广大的佛弟子围绕在你周围,听你传经授法。佛子就是学佛的弟子。眷属,围绕在你周围,依附于你,成了一家人,佛门。

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意思是八识所现的一切虚妄境界,虚妄之想,三界之生死苦海,所造诸业无明,所有这些因缘,全部了断超度。生死有海中的“有”是三有即三界的意思,海就是三界苦海。无知是指无明。

最后一句译为,因此大慧,如实修行者,应当与最胜的善知识亲近,(不可与二乘以及诸外道为伍)。

【原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解说】:本段所说偈言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但楞伽经的偈言远没有经文全面,要想全面了解楞伽经大义,必须看经文,偈言只能做参考,因此不做深入诠注,只翻译大义。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前面所讲的内容,以偈言说道:“譬如海上的巨浪,是由猛风掀起,巨大的波涛犹如在深不可测的深谷中怒号,没有停下来的时候;阿赖耶识的心海本来是平静的,境界的尘风将它鼓动,卷起七识的波浪,腾跃转而生起。青赤种种色指的是色尘。珂指马勒上珂佩的声响,表声尘。乳指香尘。石蜜在梵语中是冰糖的意思,硬而甜,能引起触觉和味觉,指触尘和味尘。淡味就是能分辨出浓淡等的味道,这是意识作用,指法尘,现在之花,未来之果,花果喻法尘,众花果就是种种法尘。天上的日月以及它们所散发的出来的光明,日月喻性,是本体,光明喻心,这是心与性的关系,所有这一切,不是相同也不是不同;正如大海掀起的波浪,七识的流转也是如此,八识心与七转识和合而生诸法也。譬如海水之变换,种种波浪辗转生起,七转识也是这样,与八识心和合而生诸法也。(前后有重复)。藏识之处,种种识辗转而起。因为那个意识,分别种种相之故,才导致诸识各异。八个识本来一如不坏,无能相也无所相,就是无能辨之相,也无所辨之相。譬如海水与波浪,根本没什么差别,都是水。诸转识与藏识心也是一样的,是没有差别的。叫做藏识的能采集一切有漏无漏种子,被称为意的能广泛采集一切有漏业,意就是第七末那识,前六识造业皆以它为根。诸识识所识意思是前五识所摄五尘皆被第六识所识别,诸识是前五识,第二个识是意识,第三个识是识别,意识一分别,前五识便由无有分别的一体之识转化为五了别识(也就是说,意识一分别,眼睛就表示看到了,鼻子表示嗅到了等等。前五识具有了别作用,但无分别和分析作用,分别和分析是意识作用)。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解说】:这时,大慧菩萨以偈问佛祖:“面对青赤等诸多色相,众生会生起诸转识,诸转识像波浪一样种种法,这些法具体如何,只愿听您说。”

【原文】:尔时,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解说】:这时,世尊以偈回答说:“青赤这些杂色,像波浪一样本来都没有;说心能采集诸业种子,是要令凡夫明白诸业产生之由而开悟啊。如果能取的心远离所取的境,那些业全都没有了。摄无所摄,取无所取,与那波浪一样,不为风所动。受用建立,指的是我们取用享受的外境世界,包括资财和物质世界。身,就是我们的根身。众生身心内外的一切境界都是现识也就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因藏识而现诸业,(导致七识流转),这些业相就像波浪一样起伏不断,但都是水变的,看上去不同,其实都一样。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解说】:这时,大慧又以偈问道:“大海波浪之性,我们通过听它们如击鼓般的轰鸣声和腾跃的姿态而能分辨得到,如果说藏识与业相也像大海和波浪那样,我们为何却感觉不到呢?

【原文】: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解说】:这时,世尊以偈答道:“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大海,业识就像波浪,这不过是依这个比喻令凡夫能触类旁通而已,并非业识真的有像波浪那样的相可见啊!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解说】:这时,大慧又以偈问道:“太阳升起普照四方,高低贵贱一切众生皆受惠泽,平等平等,如来也像太阳那样照耀世间,本该为凡夫们说如来藏识的真实之法,何故(要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分讲不同的法,而不普说阿赖耶识的真实之义?岂不堕不平等之过吗?

【原文】: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湣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解说】:这时,世尊以偈答道:“我倒是想说真实,可是那些凡夫的心不真实,(你说了他们能信吗?能引起共鸣吗?就如同对一个木头人说法,它听得懂吗?话若不投机都是废话!只能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心本来就如同幻像一样,无境界可得,就像那海波浪,镜中相、梦境等,虽一切俱现,但却都不具有真实性,心境界也是如此。境界指外境界六尘,六尘不是心本来具有的东西,但却会随业力作用而次第转生,(比如当你第一次吃肉造业,知道肉好吃之后,业力便开始形成,当你下次再见到肉时,肉的色尘会立刻扑入你的眼中,香尘会立刻扑入你的鼻中,当你听到有人说真好吃,声尘便进入了你的耳朵,你还没等吃涎水先淌了出来,味尘扑在了你的舌头上。“真好吃”这是意识思维作用,是法尘。如果你不知道肉好吃,可能就会视而不见。),就这样色香声味等诸尘次第随业力而生。六识分别五识而识别外尘,第七识是意识生起之根,取法尘也是如此,五识随五尘而显现,诸识并没有绝对的次第顺序可以遵循。这就像工画师和他的弟子,画师画素像,打轮廓,弟子往里面填彩,我说法也是这样,言语相当于画笔,诸法相当于画好的彩色像,言语非言语。画笔非画笔,它们不过是中介而已,我通过言语把诸法描述出来就相当于画师用画笔将彩色画描绘出来。诸法本身上面并没有言语文字,就像彩色画本身并没有实质的意义一样,就是一堆颜料而已,有实质意义吗?那是真的吗?只是为了让众生心声新奇欣喜之故,应机利物,错综绮饰出众图像。以言说分别施教,而真实是离名和字的,分别施教只是为应初学之人,有一定修为了以后再向他们示现真实,而真实只在自觉自悟处啊,非言说所能抵达,是离能觉想和所觉想的。这只能为佛子说啊。而对于那些愚者,你不对他们广为分别,他们是无法了知的啊!一切皆如幻,虽显现但却无真实,这些种种的说法是随事而分别施设的,如果所说不能被听者接受,话不投机,那听者会认为你胡说八道。良医要根据不同的病人来开处方,如来也是随顺众生不同的心量而说不同的法,如来境界非凡夫妄想和声闻小乘等以及诸外道所能

外道所能了知的,发大悲心者说,真实是自觉自悟的境界!

【原文】:“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解说】:现量,这是个重要的佛学概念。现就是显现,量就是五识心对外境的量度,比如形状、体积、状态等。五识心照见外尘,尚无意识反应,所照之物未经人类思维和意识加工过,只是那么大的一个东西,处于最质朴的原生态,直逼物自体,即自相,也就是事物自身没有任何修饰的本来面目。比如一件红毛衣进入了我们的眼睛,那么这件红毛衣在现量的状态下,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呢?首先我们能不能感觉到“一件”?不能!如果你知道那是一件,而不是两件,那是意识的分别作用,不是现量。能不能感觉到“红”?不能!因为红不是这件毛衣的自体像,红是人们的规定,是人们从各种红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比如红苹果、血液、红花、红云等等,因此红是共相,而不是这件毛衣的自体相,说红,红就会在共相上转,比如人与动物都有眼睛,眼睛是人与动物的共相,你能用眼睛来区分人与动物的不同吗?显然不能,必须用人独有的自相的东西才能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因此上面所说的红不是毛衣的自体相,不是现量。必须将一切华而不实的东西彻底清除干净,才是现量。那么在现量状态下能不能感觉到“毛”?不能!因为毛也是共相,是人从猪毛、牛毛、马毛等等毛发中抽象出来的概念,不能反映毛衣的自体,不是现量。还剩最后一个字“衣” ,“衣”能不能反映这件毛衣的自体?也不能!因为衣也是共相,是人们从各种衣服当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衣”这个概念不是这件毛衣本来具有的东西,说它是衣它是衣,说它不是衣它就不是衣,它与石头又有何异?衣也不是现量。没有一个字能真实地反映现量,现量是离言说的,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由此足见人类语言的贫瘠。一件红毛衣了无可得,一切法如幻啊!

掌握现量,还要知道现量的三种相,其一为非不现见相,是指能被五识清楚照见的相,如果因天黑或眼睛坏了,耳朵聋了,或者在极远的地方等等,五识无法照见,则不是现量;其二是非思构所成相,就是不是人大脑想出来的相;其三是非错乱所见相,如有人挨打后,眼冒金星,那不是现量。

人要想真实地见到现量,必须亲身证到第八菩萨地以上,否则凡夫俗子想见现量那是做梦!见不到现量,就是凡夫,搞鬼弄神、自以为是、自欺欺人,修也白修。

佛说:“大慧!若大菩萨们想要了知自心所现的真实境界,能摄受以及所摄受的妄想境界,应当离开群聚、习俗、睡眠,从早至晚、通宵达旦,无人干扰,才方便修行,常自觉悟不要理解错,意思是要恒常地保持在自觉入定的状态,不要三心二意(这是对大菩萨所说的话,大菩萨们能够做到这一切)。还要远离一切外道恶见言说,及声闻、缘觉等乘相,只有这样才能彻悟一切都是自心所现的妄想之相啊!”

【原文】: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

【解说】:佛说:“大慧!大菩萨们已经建立起智慧之相并能持住了,但若要证得上圣智三相,还应当修学。什么是圣智三相?就是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若修行得此三相,就能到达最胜的第八菩萨地,而不会像一头瘸驴那样因为道远而不能行或行起来费劲。第七菩萨地叫远行地,第七菩萨地前的修行是相当漫长的,有好多佛子会在这段时期内出现懈怠情绪,常常停滞不前,就像瘸驴,佛祖因之而斥责之,勉励佛子应当勤修三相得生圣智。

【原文】: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解说】:佛说:“大慧!无所有相,是声闻、缘觉和外道修习所生的相(无所有相既然被称作圣智三相之一,为何还说是声闻缘觉和外道所修呢?魏译云:谓观声闻缘觉外道相。一个“观”说明了一切。无所有是空相也,声闻缘觉等外道证了无所有相之后,便起断灭之心,认为一切皆空而入住空相,这对于他们来说就算修到头了,最终一切枉然不是打轮回就是堕小乘。而菩萨则与之不同,证得无所有相之后,只观,了知而不取证、不入住,站在三界之外观照而已,勤观勤修,不断精进)。大慧!所谓自愿处相,就是诸先佛(为救度众生故,为佛种不断故)自心发愿住持世间诸法(如地藏王菩萨发愿:等度尽一切众生之后再成佛,而众生是度不尽的,因而地藏王菩萨永远也成不了佛)。大慧!所谓自觉圣智究竟相,就是对于一切法相都不再执着,得如幻三昧之报身(已脱离肉体凡胎),在一切佛地随意趣行。大慧!这就是圣智三相,如果能成就此圣智三相,就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因此大慧,此圣智三相,应当修学。

净土推荐看净土五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不过和当下的人最契机的还是《无量寿经》,另外推荐你可以先从印光大师的《印光法师文钞》入手,末学接触佛教22年,但是真正认识净土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十分感谢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解说】:圣智事包括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八识等。自性是指三自性,前面大慧等众已经闻听佛所说的八识法,此再请佛说关于三自性的法。兜率天,欲界六天的第四天,意译为妙足天,知足天。色究竟天,色界四禅天的最顶位

这时,大慧菩萨明了大菩萨们心之所念是圣智事分别自性的法门,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对佛说:“世尊!只愿听您说我前述的那百八句分别所依圣智事自性的法门;如来、应供、等正觉若能依这百八句分别说大菩萨们堕于自相共相妄想执着的原因,分别解说妄想自性的含义,知此,就能善知全面观察人无我和法无我,清除一切妄想,无染污,心如净水澄澈,诸菩萨地自然一一现见,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之所谓的禅定境界乐,不执着乐中,从而证得如来不可思议境界,(毕定舍离就是究竟舍离的意思,即是舍非舍,是离非离)五法自性不离而离,不舍而舍,诸佛如来的智慧法身自发地庄严,无造作,起如幻三昧之自觉境界,能以幻化之身度化众生。遍行一切佛刹,在兜率天则示现应身佛,在色究竟天则示现报身佛,随类现身,想怎么变就怎么变,幻化无穷,获如来常住法身(其他皆为分身、化身,而法身不变,这是佛法的神奇之处)。”

【原文】: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解说】:佛说:“有一种外道,执无所有妄想见。认为人的感觉、知觉随因灭而灭(如认为因为人死了,就一无所有了,不会有来世),就像兔子没长角一样确定无疑。兔子本来无角硬说兔子长角了,是不是很荒唐?根本不存在的事;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硬说有,是不是也同样很荒唐?就像兔子无角一样,其他一切法也都是这样。这就是外道的断灭论。(这种论调很容易破,首先该外道认为人死了就一无所有了,所有的一切全都消失了,这可能吗?不可能!因为人死了至少还有尸体呢!尸体是物质的,按照佛学的观点,物质虽然是由自心所变现,但在世间法中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无论怎样变化也只能是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而已。其次,从日常生活的经验看,人死了之后还有许多因缘没有断灭,比如,这个人生前的一些事迹、音容笑貌还会长久地留在亲朋好友甚至仇人的记忆中。如果这个人生前成就很大,他的思想和精神可能还会流芳百世。这怎么能说是彻底断灭了呢?人虽死,但他与人间的缘并没有彻底断,还以精神的状态与世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是从日常经验上来说的。再次从这个比喻的本身上看并不恰当。兔子与角的关系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而人的生死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两者本质不同怎么可以做类比?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想让兔子长角并非难事,只要改变它的基因就行了。但人的精神怎么改变?)。大慧!还有一些外道,见四大种(地水火风)、求那(功德尘,极微细)、极微(极微尘,如现代的原子)、陀罗骠(尘)等等诸物形处(这些尘所处的状态),便横生种种差别执着,认为这些差别相都是自己亲眼所见,是实的,与兔无角那种断灭完全相反,于是他们由执兔无角遂生牛有角想的“有见” 。他们认为四大等微尘就像牛总生角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外道们认为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常见就是断见。因而堕于两边之见。”

【原文】: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事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解说】: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受用,就是被我们身根所感受利用的物质世界,也就是六尘,器界。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就是六根与器界六尘互相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妄想根识之量度。

大慧!外道们堕于两边之见,是因为不懂得自心现量的道理,自心境界妄想不断,六根和与器界六尘互相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妄想六根识之量度造成的。大慧!一切法性都是这样的,皆是离有无的,不应去想是有呢还是无呢?大慧!若你们修证过程中在离开有无之见的情况下,生起兔无角这样的想法,那就是邪想,也就是说,在你们的心里千万不要生出一个兔无角这样的相来。“彼因”就是指兔无角产生的原因,“待”就是互相对待、对比、比较。“观”就是观察其他动物如牛等头上有角。彼因对待的意思就是之所以会产生兔无角这样的念头,就是因为你们曾经见过某些动物如牛等头上有角,经观察比较就产生了兔无角的想法。因此兔无角这样的想法不应该有,一有必然引起妄想,就如同见牛有角便心生妄想,这兔子怎么没角呢?感觉很奇怪,结果越想越远,妄想心一去千里。即便是那微尘等的分别事自性,全都不可得。大慧!圣境界远离二见,不应作牛有角而妄自分别。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相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解说】:这几句看似简单,但意义深远,如果不解其意,那定会把人绕迷糊了。世上的人多数都不懂“无”是怎么回事,以为修佛修空了,修彻底无了,什么也没有了,就是悟道了,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大慧问佛:“世尊!得到没有妄想的人,见自己心中已经可以不生起相了,便随之将不生妄想与‘无’这两种境界进行对比思量观察,于是便说不生妄想就是无吗?”

佛曾对这样的观点曾给予严厉斥责,人之所以不成佛,就是因为在修的过程中堕入“无”的境界中了,而且好多人都无法从中摆脱出来,简直就是一大顽疾。佛的境界并非是“无” ,也并非是有。不生妄想不等于无,试问“无”是不是妄想?“无”不也是人想出来的一种境界吗?“无”是关于“无”的一种思想!只有人才有“有”或“无”这样的观念,如果你是一个木头人,你会不会产生关于“无”的想法?显然不会! 即便你摆脱了自心内外一切现实“有”境界,但你的心却立刻被一大片“无”给侵占了,有和无是两边对立的境界,脱离了有就是无,脱离了无就是有,总在有无两边转换,那不就是轮回吗?因此执着有或执着无是无法跳出三界的。三界都是什么?欲界、色界、无色界。你跳出了欲界和色界,却堕入无色界中,怎么出三界?因此修行者在修证过程中千万不要起分别心,一动念就是妄想,当你知道自己心内外皆空的时候,你一定堕入了空境。有的人说我已经修空了,那他一定没空,因为他至少还有心空这个念头。不生妄想是指不生“有无”两种妄想。

【原文】: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解说】:佛说:“不是观察不生妄想就说是无。为什么这么说呢?妄想是因他而生的,就像那兔无角之相是依牛有角之相而生的,否则怎么会凭空出来一个兔有无角的想法?角的观念从何而来?还不是因为见到了牛等动物头上有角吗?因有角和无角这两种想法都是依角这个观念而生的妄想,因此说有无角的妄想是依角这个因生起的。要远离有角之妄想与无角之妄想是相同还是不同的两边邪见。因此并非观察不生妄想就说像兔子无角一样是无。大慧!若说有角之妄想与无角之妄想不一样,那么它们就不应该由角而生起,有角应该有“有角”的自性,无角应该有无角的自性,它们应各有各的自性,完全不一样,而事实上呢,不管有角还是无角这样的观念都是因角而生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有无两种妄想都是一样的;若说一样,一个有角,一个却是无角,从这个角度看,又是不一样的,因角而生不同。因此有无两种妄想非相同非不同,非一非异。乃至从微尘上分析推求,这句是指牛有角说的,这里的分析是无限分割的意思,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思维分析,将牛角无限分割下去,会越分越小,数学上有个概念叫无穷小,无穷小的极限是什么呢?当然是0,因此牛角分至最后会化成0,一无所有,同兔无角完全一样了,都是无,有角无角没分别,因此说角不异,一切皆空,皆不可得。佛祖在那个时代里能认识到无限可分的结果最终是0,这是到了牛顿时代才有的微积分极限思想,而在中国古代却认为一根木棒对折下去万世不竭,无穷匮也,永远也分不完,就没能认识到无限可分的结果就是一无所有。从微尘方面推知,有角是没有自性的,有和无两者都是无自性的,没有自性怎么还弄出来一个永远不变的“无”?显然荒唐。大慧!把不生妄想当作无,就说像兔子无角一样,兔子无角这样的想法怎么出来的?这不是妄想吗?或者观牛有角便生兔无角的想法,这两者都是邪见,不应有这样的想法。大慧!邪因才产生有无对立的两边见观念,二者都不成立。

【原文】:“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解说】:复有余外道见,译为还有其他外道的邪见。计著就是执着。色空事,就是色(物质)与空的事相,外道认为色是色,空是空,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形处,译为形状、形态和处所,认为有形的东西是色相,处所是空相,色相住于空相之中。横法就是因执着于色空事而形成种种不同的法门。

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这里的分齐是分际、边界的意思,意译为不能了知色与空的究竟边界在哪里,因为无法找到色与空转化的界限,因而将色与空完全对立起来。色与空的界限在哪里呢?在上一段中佛祖已经举例说明了,譬如说将那个牛角无限分割下去,最终会一无所有,这样有就转化成了无,在有与无相互转化的刹那就是色与空的界限,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了原来色相的本质就是一无所有。

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译为外道们一说色便离虚空,认为色与虚空是两码事,由此生起差别之相而产生妄想。妄想心皆是因有差别才产生的。若一切都一样,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想法,一切都一样还想什么呢?譬如单位发工资,如果人人都发一样多,大家就不会生起攀比之心,但如果相差悬殊,那可能就会出很多问题,这很多问题就是由于生起妄想心造成的。再比如见一个美女嫁给一个十分丑陋的男人,便自然而然地生起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的妄想,等等,不胜枚举。分齐在这句话里是差别的意思。

首页1234567891011121314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